1964年6月11日夜,我军轰炸机在山东莱阳上空投下12枚照明弹,在亮如白昼的夜

琼瑶舞月裳 2025-04-24 11:39:24

1964年6月11日夜,我军轰炸机在山东莱阳上空投下12枚照明弹,在亮如白昼的夜空中,一架窜扰大陆的P2V侦察机顿时暴露无遗。就在这时,我军战斗机瞄准敌机猛烈开火! 1964年6月11日夜,山东莱阳上空,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悄然上演。我军轰炸机投下12枚照明弹,夜空瞬间亮如白昼,一架偷偷窜扰大陆的P2V侦察机暴露在火光之下。就在这电光石火间,我军战斗机果断瞄准,子弹划破长空!这场夜战究竟如何展开?照明弹的光芒背后,又藏着怎样的智慧与胆识? 1964年的中国,周边局势并不平静。敌方频频派遣侦察机侵入大陆领空,试图刺探军事情报。那时候,我军的夜间作战能力正在快速发展,但实战经验还不多。6月11日夜,一架P2V-7电子侦察机趁着夜色潜入,目标直指沂蒙山区。这架飞机装备先进,能低空飞行、规避雷达,摆明了是来挑衅的。我军当然不会坐视不管,济南军区高炮部队率先反应,炮火冲天,可敌机狡猾,硬是没被打中。关键时刻,北海舰队航空兵接到命令,出动战机迎敌。 这场战斗的主角是我军的两架战机:米格-15战斗机和伊尔-28轰炸机。米格-15是苏联援助的喷气式战斗机,速度快、火力强,适合高空拦截。伊尔-28则是轰炸机,能携带照明弹,专门用来撕开夜幕。飞行员陈根发和石振山临危受命,两人都是部队里的尖子。陈根发开米格-15,技术过硬,夜间训练成绩突出。石振山负责伊尔-28,投放照明弹的时机和位置拿捏得准。敌方飞行员孙以震经验老道,驾驶P2V靠的是狡猾机动,想借夜色溜走。可惜,他低估了我军的决心和配合。 深夜,P2V偷偷飞进大陆,雷达站最先捕捉到信号。地面操作员迅速调整设备,锁定了敌机位置。陈根发和石振山从流亭机场起飞,战机引擎轰鸣,划破寂静。雷达显示敌机在平度附近盘旋,还企图转向甩开追踪。我军雷达员可不是吃素的,手动调整天线,死死咬住信号不放。23时29分,敌机位置确定,距离莱阳90千米。孙以震一看势头不对,赶紧掉头往莱阳飞,想钻进夜色逃跑。 到了莱阳上空,战斗进入高潮。石振山驾驶伊尔-28飞到敌机前方,高度比P2V高出1900米,距离2100米。他果断投放12枚照明弹,每枚90千克,爆炸后火光覆盖7公里范围。夜空瞬间被点亮,P2V的轮廓暴露得一清二楚。 孙以震慌了,猛拉操纵杆想下滑逃走,但已经晚了。陈根发抓住机会,驾驶米格-15紧追不舍,占据右后方1600米、高出220米的有利位置。他果断开火,第一轮射击就打中敌机左翼。P2V冒出浓烟,摇摇晃晃,陈根发趁势连开几轮,子弹密集扫射。36分11秒,敌机彻底失控,化作火球坠向地面。 战斗结束后,P2V残骸落在栖霞县西留庄附近的田野里,地面部队迅速确认现场。这次胜利不是偶然,是我军夜战能力的一次硬核展示。照明弹的精准投放和战斗机的快速打击,证明了我军的配合和技术水平。敌方侦察活动受挫,短期内不敢轻举妄动。更重要的是,这场战斗积累了宝贵经验,为后来夜间战术的完善打下基础。陈根发和石振山的表现成了部队学习的榜样,他们用行动证明,夜幕挡不住胜利的光芒。 陈根发和石振山凯旋后,受到表彰。陈根发继续在海军航空兵服役,多次参与训练任务,还带了不少新兵,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。石振山则钻研夜战技术,改进照明弹投放方法,对部队战斗力提升贡献不小。两人后来常被请去讲战斗经历,年轻飞行员听着都热血沸腾。孙以震在这场战斗中丧生,他的冒险行动成了敌方的一次教训。这场夜战的名字,也被写进海军航空兵的历史。 这场战斗的关键在于技术和配合。照明弹是夜战利器,能瞬间改变战场环境,让敌机无处藏身。12枚照明弹同时爆炸,亮度覆盖范围广,P2V再狡猾也躲不掉。米格-15的火力强,射击精准,陈根发抓住短暂窗口,一击致命。雷达站的实时跟踪也不可少,地面和空中的协作天衣无缝。反观孙以震,过于依赖夜色和机动,忽视了我军的反应速度,结果自讨苦吃。这场战斗让我军意识到,夜战不光靠装备,还得靠人脑子和团队默契。 莱阳夜战的成功,震慑了敌方侦察行动,也鼓舞了我军士气。那时候,部队装备不算最先进,但靠着飞行员的硬实力和指挥员的果断决策,硬是打出了威风。后来,夜间作战训练加强了不少,照明弹和雷达的配合成了标配。这场战斗还被写进教材,成了新兵入伍时听的故事。每次夜训,莱阳上空的星光都像在提醒大家,那片天空见证过我军的胆识和荣耀。 1964年6月11日夜的这场胜利,靠的是陈根发和石振山的硬核操作,也是我军夜战实力的一次亮剑。你觉得这场战斗最牛的地方是啥?是照明弹的绝妙一击,还是雷达员的精准追踪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,一起回味那段燃爆的历史!

0 阅读:90

猜你喜欢

琼瑶舞月裳

琼瑶舞月裳

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,爱快乐,爱自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