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,铃木退出中国市场,当时的董事长铃木修放话:"我就是死,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!"随后他以一块钱的价格将手中50%的股份甩卖给长安,那股硬气劲儿让人佩服!转眼多年过去,如今铃木修后悔了吗? 曾几何时,铃木可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面旗帜。上世纪90年代,铃木与长安、昌河等中国车企合资,奥拓、雨燕等车型风靡大江南北,被誉为"家用车之王"。 铃木凭借着价格亲民、质量过硬的优势,迅速占领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。 然而,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消费升级,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代步工具,更看重车内空间、舒适性和科技配置。 面对市场变局,铃木却仍然墨守成规,执意生产小排量汽车,产品线单一,创新乏力,逐渐被其他车企超越。 铃木修对中国市场的变化视而不见,他固执地认为小型车才是未来趋势,中国消费者不懂车。即便长安提出要研发新能源车型,铃木修也以"中国风险太大"为由拒绝投资。 最终,铃木选择以一块钱的价格将股份转让给长安,不惜与中国市场彻底说再见。 退出中国后,铃木并未如外界预期的那样一蹶不振,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加欠发达的印度市场。 在那里,铃木重施故技,以低价策略快速抢占市场,年销量一度突破170万辆,市场份额超过50%。看似铃木在印度找到了第二春,但危机也在悄然而至。 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随着印度经济快速发展,当地消费者也开始追求更大更舒适的车。 这让人不禁担心:铃木会不会重蹈在中国的覆辙?毕竟市场规律不会改变,消费者的需求永远在升级。 铃木修生前坚持的"小车战略",或许能在特定时期获得成功,但长远来看确实存在风险。 2023年12月25日,94岁的铃木修因病去世。这位执掌铃木四十多年的"小车之王",至死都没有改变对中国市场的看法。 有人说他固执,也有人说他有原则。但商业世界从来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,再强硬的态度也拗不过市场规律。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全面转向新能源,而铃木的首款纯电车要到2025年才能面世。即便未来铃木想重返中国,恐怕也要面临巨大挑战。 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这位倔强的老人是否曾对中国市场有过一丝怀念? 商业决策没有对错,但市场给出的答案总是最真实的。毕竟,只有顺应变化,才能走得更远。
长城汽车的老板魏建军接受采访时说:1.以前我们长城汽车的销量是老大(意思是以前是
【48评论】【10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