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年,刘涌被执行死刑前十分镇定,苦笑看妻子、拒绝更换新衣服,押到殡仪馆抬进

康花芳草洲 2025-04-24 09:50:36

2003年,刘涌被执行死刑前十分镇定,苦笑看妻子、拒绝更换新衣服,押到殡仪馆抬进执行车,行刑时他未作挣扎,只提出了两个要求,喝一口白酒,让妻子在脚镣处塞进一元钱。 刘涌的案子在当年轰动全国,不仅因为案情重大,还因为他从发迹到覆灭的过程,像一部现实版的江湖电影。 上世纪90年代,他在沈阳开超市起家,后来通过暴力手段垄断当地货运和建材市场,手下养着一批打手。 那时候东北正值国企改革,大量工人下岗,社会秩序混乱,像刘涌这样的人很容易找到生存空间。 他表面上是个商人,实际上控制着地下赌场、收取保护费,连当地一些官员都和他称兄道弟。 2000年夏天,一场街头火并让刘涌的好日子到头了。他和另一伙人当街枪战,造成多人死伤,这件事闹得太大,惊动了中央。专案组进驻沈阳后,查出了更多命案和违法勾当。 据说警方收网那天,刘涌正在高档酒店和人谈生意,被抓时还问警察知不知道他是谁。 这种嚣张气焰在法庭上完全消失了,面对确凿证据,他全程低着头,最后被判死刑时也没抬头看法官一眼。 执行死刑那天早上,看守所民警记得刘涌比平时醒得早。他换上了家人送来的旧衣服,拒绝穿新衣服,说"没必要了"。 妻子来见他最后一面时,他脸上挂着苦笑,眼睛一直盯着妻子手里的塑料袋——里面装着白酒和零钱。 那时候辽宁还在用注射死刑,执行地点设在殡仪馆的特殊房间。押送车上,民警递给他烟,他摇摇头,只要了那口白酒。喝的时候手很稳,没洒出一滴。 关于他为什么要往脚镣里塞一元钱,后来有几种说法。比较可信的是当地的一种丧葬习俗,说死人脚上带钱才能走黄泉路。 也有狱警回忆,刘涌生前说过这是给他"买路"的钱。 倒是那个白酒的要求让人费解,有人猜他是想壮胆,但更多民警觉得,这个混了大半辈子江湖的人,可能就是想用最熟悉的味道告别。 刘涌死后,他的故事成了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资。在沈阳老城区,现在还能听到关于他的传说,有人说他留了巨额财产给家人,也有人说他其实是个讲义气的"江湖人"。 但当年办案的老警察说得实在:"哪有什么江湖义气,就是个靠暴力发财的犯罪分子。"他那个年代的黑社会老大,最后不是吃枪子就是蹲大牢,所谓的传奇都是后人编的。 倒是他临刑前的表现,给研究犯罪心理的专家提供了素材。有学者分析,这种镇定不全是装出来的,很多重刑犯到最后反而异常平静,是因为长期的心理煎熬到头了。 刘涌从被捕到执行等了三年,足够他想明白很多事。据说他在看守所经常看书,还自学了法律,虽然没能改变结局,但至少让他面对死亡时没那么狼狈。 现在回头看这个案子,会发现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百态。刘涌的崛起和倒台,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。 后来东北开展扫黑除恶,类似的团伙一个个被端掉,但像他这样临死还惦记着习俗的人倒不多见。 那枚塞在脚镣里的一元硬币,后来不知去向,可能和很多那个年代的江湖故事一样,最终成了模糊的传说。

0 阅读:813

猜你喜欢

康花芳草洲

康花芳草洲

康花芳草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