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30年,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,挨了3543刀,直到皮肉已尽,袁崇焕依旧哀嚎
百年战争录
2025-04-25 13:50:33
1630年,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,挨了3543刀,直到皮肉已尽,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,过了半天才咽气,可没成想,当天夜里,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,直到150年后,才揭开真相!
袁崇焕的历史地位一直存在争议,他究竟是大明的战神还是罪臣,至今仍有不同看法。有人批评崇祯不明事理,亲手毁掉了大明的防线,也有人认为袁崇焕的行为难辞其咎,站在崇祯的立场,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。
袁崇焕在镇守辽东时,曾成功遏制满清的进攻,使其多年无法突破防线,这是不可否认的功绩。但他的性格缺陷也显而易见,过于自负是其主要问题。两次胜仗后,他便自视甚高,以为无人能出其右,由此引发一系列错误决策。
袁崇焕的家乡在广东,出身普通,父亲靠经商积累了一些财富,为了改变家庭地位,他父亲全力支持袁崇焕求学,而袁崇焕也不负期望,从秀才一路考到进士,在万历四十七年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。
天启二年,袁崇焕因进京汇报工作被兵部一位高官赏识,留在兵部任职。这期间,他前往辽东考察,目睹当地民生困苦,深感触动,主动请求调往前线参战。崇祯继位后,急于改变辽东局势,迅速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、右都御史,并授予其督师蓟辽及登莱天津军务的全权。
崇祯在七月专门召见袁崇焕,与其商讨辽东的战略。他对袁崇焕表示,女真之乱已持续十年,辽东局势极为严峻,希望袁崇焕能够全力平定外患,并允许其制定具体方略。袁崇焕则信誓旦旦地表示,若能获得充分的自主决策权,五年内可收复整个辽东。
崇祯听后大为振奋,承诺如能成功必定给予封侯的重赏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专门询问袁崇焕如何实现“五年平辽”的承诺。袁崇焕却笑称,自己只是“聊慰上意”,实际上是在逗皇帝开心。许誉卿听后大吃一惊,但也无可奈何。
1630年深秋,北京城菜市口刑场上演着一场骇人的处决。这位被押上刑场的,正是曾经名震天下的抗清名将袁崇焕。此时的他已经46岁,但岁月并未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。行刑前,他始终保持着镇定,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。
行刑开始后,刽子手对他实施了长达数个时辰的凌迟之刑。据记载,整个过程中,刽子手在他身上割了整整3543刀。即便到了最后一刻,皮肉早已不存,他仍在断断续续地发出哀嚎,直到太阳西斜才最终停止了呼吸。然而,让人始料未及的是,就在当天夜里,袁崇焕的首级竟然离奇消失,这一谜团在此后的150年里始终未解。
就在袁崇焕被处决的那个夜晚,一位名叫佘先生的义士冒着生命危险,来到了菜市口刑场。当时正值深秋,月光清冷地洒在刑场上,佘先生借着微弱的光线,在一片狼藉中寻找到了袁崇焕的首级。
当夜,佘先生将袁崇焕的首级小心翼翼地带回了家中。第二天一早,趁着四下无人,他亲手挖了一个深坑,将首级安葬其中。为了确保这个秘密能够代代相传,佘先生立下了一份郑重的家训。他在遗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,要求后人必须恪守祖训,永远守护这片特殊的土地。
直到乾隆四十九年(1784年),也就是袁崇焕遇害后的第154年,机缘终于到来。佘家的第十八代子孙,在时局稍稍宽松之际,决定将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公之于众。他们拿出了保存多年的史料,揭示了袁崇焕的冤案真相,也终于解开了其首级失踪之谜。
在宁远大战中,明军凭借红衣大炮取得了显著优势。这种火器由欧洲传入,因由葡萄牙人带入澳门,被称为“红夷大炮”。其威力极大,在战场上对八旗军造成了沉重打击,努尔哈赤也因此受伤,最终不治身亡。这场战役被称为“宁远大捷”,是明军在辽东地区的一次重要胜利。
努尔哈赤死后,皇太极继位。他改变了努尔哈赤猛攻硬打的策略,转而采取休养生息和对明议和的方式。与此同时,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虽取胜,但自身损失也不小,同样需要时间恢复实力。因此,双方展开了谈判。然而,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缺乏诚意,双方互不信任,最终谈崩。
天启七年,皇太极进攻锦州,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迎战,再次击败八旗军,史称“宁锦大捷”。在胜利后,袁崇焕上奏皇帝,言辞中颇为自豪。然而,朝廷论功行赏时,功劳归于魏忠贤,而袁崇焕仅被升一级官职,并赏银三十两,这显然与其功绩不符。
袁崇焕与皇太极的和谈经历使他被怀疑有“通敌”嫌疑,京城中也开始流传各种针对他的流言。最终,他心灰意冷,离开辽东返回广东。崇祯二年,皇太极亲自率军绕过山海关,直逼北京。袁崇焕奉命率兵迎敌,在广渠门、左安门一带接连击退清军。初见袁崇焕时,崇祯不仅为其披上御寒的大衣,还称赞他的功绩。
但不久后,局势骤变。皇太极利用谍报战术,故意透露所谓袁崇焕“通敌”的假情报,并通过抓获的太监加以传递。这些谣言迅速传到崇祯耳中,加剧了对袁崇焕的不信任。崇祯召见袁崇焕,接连质问关于杀毛文龙、射伤满桂以及“顿兵不战”等问题,未等解释,便将他逮捕下狱。
在袁崇焕被捕后,内阁大臣和门生多次为其申冤,甚至有人愿以命相替。然而,崇祯不为所动,最终将袁崇焕判处极刑。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