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9年3月某天的一个下午,杭州巡抚谭钟麟午睡之后,路过通房丫头小李的卧房时,一时兴起,然后小李丫头自此变成了李氏。 1879年的杭州,正处于清朝末年统治时期。 杭州作为浙江省会,不仅是重要的丝绸集散地,更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。城内有不少江南巨富的府邸,也有为数众多的文人雅士聚集,街头巷尾总能听到商贾们谈论丝绸生意和茶叶买卖。 这座城市的繁华背后,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。从官员到平民,从主子到奴仆,每个人都被严格地框定在自己的阶层里。 巡抚府邸坐落在杭州城内最繁华的地段,作为浙江最高行政长官的官邸,整个府邸建筑恢宏大气。府内的生活井然有序,每天从清晨开始就有无数仆役忙碌着打理各项事务。 在这个时期担任杭州巡抚的谭钟麟,出身于湖南长沙的官宦世家。他自幼饱读诗书,年少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。 通过科举入仕后,谭钟麟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要职。在担任杭州巡抚之前,他曾在江西、安徽等地任职,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。 到任杭州巡抚后,谭钟麟展现出了较强的施政能力。他重视发展地方经济,支持杭州的丝绸和茶叶贸易发展。 在他的治理下,杭州的商业更加繁荣,城市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。他还特别关注民生问题,在赈灾、治水等方面都有建树。 谭钟麟所在的谭氏家族在湖南素有威望,家族中不乏高官显贵。作为家族的重要成员,他不仅要维护自己的仕途,更要维系家族的声誉。 杭州巡抚府内有数百名下人,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。府内的男女眷属也都要遵守森严的等级制度,哪怕是最小的生活细节也不能逾矩。 在那个物价低廉的年代,一个女孩能卖到五两银子就算是不错的价钱了。李氏的家庭连五两银子都拿不出来供她继续生活,不得不将她卖入大户人家为婢。 李氏最初被卖到杭州一个富商家中,在那里学会了伺候人的各种规矩。这户人家虽然不是官宦之家,但也讲究规矩,要求丫鬟们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。 在富商家中的经历,为李氏日后在巡抚府立足打下了基础。她学会了如何打理家务,如何与主人说话,甚至还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读写。 谭钟麟第一次见到李氏,是在友人家做客的时候。当时的李氏已经在富商家生活了几年,已经完全掌握了侍奉客人的技巧。 她端茶倒水的姿势端庄得体,说话做事滴水不漏。这些举止引起了谭钟麟的注意,加上李氏本就生得清秀,很快就被买到了巡抚府。 在巡抚府中,李氏开始时的身份是伺候老夫人的丫鬟。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,准备老夫人用的早茶,伺候老夫人梳洗。 李氏在巡抚府的表现,很快就赢得了老夫人的认可。 成为通房丫鬟后,李氏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。她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,每月还能领到固定的月钱,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。 在府中的通房丫鬟们都知道,只有生下子嗣才能真正改变命运。然而即便生下孩子,也要面临嫡庶之别的重重阻碍。 当李氏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,府中上下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。一些人开始对她客气了许多,但也有人对她的态度更加冷淡。 随着月份渐大,李氏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管束。府中安排了专门的稳婆照看,每天的饮食起居都有严格规定。 生下谭延闿后,李氏的身份正式从通房丫鬟升为小妾。这个身份的转变虽然看似不大,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带来了一些变化。 她有了自己的院落,也有了专门服侍的丫鬟。但在府中的等级制度中,她依然无法与正房夫人同坐一席,也不能参与府中重要的家务决策。 面对这样的处境,李氏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。 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,一个庶子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。李氏深知这个道理,从谭延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培养。 她为儿子请来了最好的老师,亲自监督儿子的学习进度。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,除了四书五经之外,写诗作文也是必修课程。 李氏不同于一般的妇人,她懂得一些基本的文字,能够检查儿子的功课。每天晚上,她都会让儿子背诵当天学过的内容。 这样严格的教育方式收到了成效,谭延闿在十三岁那年考中秀才。这个成绩在当时的杭州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 一个庶出子弟能够在如此年幼就考中秀才,这让府中的其他人不得不对李氏母子另眼相看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,他们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。 谭延闿继续发奋读书,终于在后来考中了进士。 李氏开始被允许参加府中的一些重要场合,甚至可以在饭桌上与其他人同席而坐。 随着谭延闿仕途的不断发展,他在朝廷中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。作为一个有功名在身的官员,他开始有能力为母亲争取更多的尊重。 在那个时代,官员的母亲是有特殊地位的,即便是庶母也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。谭延闿利用这一点,逐渐改善了母亲在府中的处境。 但是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,即便谭延闿位居高官,他的母亲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庶出的身份。这种身份上的差异,直到李氏去世时仍然存在。
杭州暂时按照全省数据推算。
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