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2年,年届64岁的刘乙光调离,在此之前他看管了张学良二十多年,靠着这一个工作,他从军统中校一路擢升到少将,要知道特务头子戴笠死前也只是少将。 1962年,刘乙光被调离工作岗位,结束了他在张学良身边二十多年的看守生涯。此时的刘乙光,已经从军统中校晋升为少将,而在他之前,特务头子戴笠死时也仅为少将。 1937年初,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浙江奉化的雪窦寺,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幽禁生涯。这一决定源于西安事变后的复杂局势,蒋介石对张学良心怀忌惮,决定将他软禁在相对隐秘的地方。 就在张学良刚到雪窦寺不久,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也随之而来,陪伴他在这个偏远的山寺中度过孤独的岁月。然而,意外却随时可能降临。 在雪窦寺的一个早晨,张学良险些被刺杀。行刺者是蒋介石的堂侄媳袁静枝。她的丈夫蒋孝先曾是蒋介石的亲信,在西安事变中,蒋孝先领导的宪兵第三团与张学良的东北军发生冲突,最终被东北军逮捕并处决。袁静枝对于丈夫的死耿耿于怀,决定报仇。 当张学良到达雪窦寺时,袁静枝便开始了她的刺杀计划。她第一次的行刺机会出现在雪窦寺的大雄宝殿,然而,由于当时的环境太过仓促,刺杀未能成功。第二次,她选择了张学良每日与于凤至散步时的路线,在妙高台准备动手。她紧握手中的枪,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。 第一次枪声响起时,张学良并未受伤,然而在她准备开第二枪之际,张学良的守卫刘乙光英勇地扑向了袁静枝,挡住了她的致命一击。刘乙光的舍命相扑,令袁静枝的刺杀计划彻底破灭。 这并非刘乙光第一次在危机时刻保护张学良。1941年5月,张学良在贵州桐梓龙岗山的幽禁地感到剧烈腹痛。经过诊断,医生确认他患上了急性阑尾炎,必须尽快动手术。 此时,刘乙光毫不犹豫地将张学良紧急送往贵阳,成功为他争取到手术治疗的机会。张学良此后的回忆中,始终提到刘乙光救命之恩。 刘乙光,本名刘书之,字乙光,湖南永兴人,生于1903年。少年时代,他便展现出过人的聪颖才智,考入了湖南衡阳的省立第三师范。此时,黄克诚——一位日后成为开国大将的人物,给予了刘乙光重要的指点和帮助。 黄克诚在广州的中央政治培训班学习时,曾鼓励刘乙光报考黄埔军校。刘乙光受到影响,1926年秋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,并在北伐战争爆发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 在北伐战争中,刘乙光服役于唐生智部。由于唐生智与蒋介石的矛盾,刘乙光所在的黄埔军校毕业生遭遇清洗。于是,他决定辞职离开,开始寻找其他的出路。 1929年,黄克诚在湘南起义中遭遇挫折,长时间无法与党组织取得联系。最终,刘乙光为黄克诚提供了大量的帮助,甚至伪造了文凭和履历,使黄克诚顺利进入了国民党的嫡系部队。后来,黄克诚回忆起刘乙光的帮助,认为他在自己生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 在刘乙光的成长经历中,还有一段与黄克诚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。黄克诚曾经遇到过一次危险,险些遭遇致命威胁。某次,黄克诚与刘乙光在武汉街头偶遇一个敌人——刘雄。 刘雄是一个地主家庭的儿子,曾经参与过湘南暴动,后因报复暴动中的农民而被黄埔军校开除。黄克诚与刘雄一见面便被对方认出,局势险恶。 在这关键时刻,黄克诚先发制人,拉住了刘雄的手,用亲切的语气与其交谈,而刘乙光则巧妙地拉住了刘雄的另一只手,使其一时难以脱身,从而为黄克诚争取了逃脱的时间。 刘乙光的个性鲜明,他不仅仅是一名看守,更是张学良幽禁生活中的一个“服务者”。尽管张学良被严密看守,刘乙光依然尽可能地为他提供便利。张学良的三十年幽禁生涯,不仅是政治压力和个人境遇的叠加,还是刘乙光青春岁月的消磨。 在这三十年里,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超越了简单的看守与囚徒的关系,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同命运共生的情感。刘乙光的存在,成为了张学良幽禁生涯中的一部分,见证了张学良的沉沦与无奈,也见证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。
1962年,年届64岁的刘乙光调离,在此之前他看管了张学良二十多年,靠着这一个工
趣叭叭
2025-04-25 15:17:28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