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,日本一家企业来到中国云南想要投资,还表示愿意给云南无偿建设一条汽车生产线,只需要答应拆除国殇墓园内跪着的四个雕像。云南政府毫不犹豫的拒绝了,表示想要拆除就必须答应中国三个条件!这四个雕像是谁?中国又提出了哪三个条件呢? 1945年,一场血与火的历史转折后,中国腾冲百废待兴。 李根源先生怀着对阵亡将士的无限敬意,倡议在这片曾经的硝烟战场上建立一座纪念碑——国殇墓园。这是一个沉重而神圣的地方,它默默诉说着五年前那场惨烈战役的历史。 回到1940年的滇西战场,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。日军侵入滇西,中国远征军奋勇抵抗。战况之激烈,令人心碎。腾冲,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边陲小城,在战火中化为焦土。超过8000名远征军战士在此长眠,用生命筑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。 "这片土地,浸透了太多中国军人的鲜血,我们必须为他们建立一个安息之所。"李根源的倡议得到了广泛响应。1945年,在抗战胜利的背景下,中国规模最大的抗战纪念陵园——国殇墓园正式落成。 墓园内,庄严肃穆的忠烈祠成为核心建筑,供奉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。墓园中还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,象征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强的精神。盟军纪念碑和小团坡烈士墓,则是对所有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者的永久纪念。 而在墓园的一处角落,四尊跪着的日军雕像默默矗立。这些雕像并非歌颂,而是警示与纪念,它们代表着侵略者在中华民族面前的最终结局。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,都能从这些雕像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民族的尊严。 国殇墓园不仅仅是一座纪念碑,它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历史教科书。对腾冲人民而言,这里承载着太多不能忘却的记忆。每一块石碑,每一座雕像,都是祖辈们用血与泪筑起的丰碑,见证着那段艰难而光荣的岁月。 1997年,春风刚刚吹绿云南的山头,日本三菱集团的代表们带着十亿投资和一个傲慢的条件来到了腾冲。 他们的投资计划看似诱人——承诺在腾冲投资建厂,甚至愿意无偿为云南建设一条汽车生产线。这对当时正在发展经济的云南来说,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资金注入。 然而,投资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刺痛民族神经的条件:"希望腾冲方面能够拆除国殇园内四尊跪着的日军雕像。"三菱集团的代表们或许认为,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,这个要求并不过分。他们错误地以为,十亿投资的分量足以让腾冲政府低头。 面对这个挑衅性的条件,腾冲政府的回应干脆利落。会议室内,腾冲政府代表的声音掷地有声:"如果想要我们拆除雕像,贵方必须先满足我们的三个条件。" 这三个条件分量十足:首先,要求日本拆除国内的神社,禁止对侵略中国的日军进行祭拜;其次,日本必须正视历史真相,修改那些被篡改的历史教材;最后,日本必须公开为其犯下的战争罪行做出忏悔。 三菱集团代表的表情瞬间凝固。他们没想到,在他们眼中应该被金钱打动的地方政府,竟然提出了如此强硬的反条件。会议室内的气氛一时凝重。 "这不可能完成。"三菱代表终于开口,声音中带着明显的惊讶和不适。 "那么,我们也无法接受贵方的条件。"腾冲政府代表的回应斩钉截铁。 这场会谈最终以三菱代表灰溜溜地返回日本而告终。他们带走了未能实现的投资计划,也带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——在这片土地上,有些东西的价值远远超过金钱可以衡量的范围。 这次谈判的消息很快传开,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。腾冲政府的坚定立场,不仅维护了国家尊严,也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:历史不容篡改,民族尊严不可亵渎。 事后有人问腾冲政府的决策者,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,是否曾有一丝犹豫?得到的回答是:"当我们想到国殇园中长眠的8000多名英烈时,没有任何犹豫的余地。"
美财长敦促亚洲发展银行(亚发行)准备终止对中国贷款。美国、日本是亚发行并列第一大
【2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