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宋朝越裁减官员,官僚队伍反而越来越庞大? 嘉祐八年(1063年),宋仁宗驾

闻史忆今阁 2025-04-26 00:10:08

为什么宋朝越裁减官员,官僚队伍反而越来越庞大? 嘉祐八年(1063年),宋仁宗驾崩,赵曙继位,是为宋英宗。英宗在位不过四年,便因病离世。1067年,英宗的嫡长子赵顼登基,是为宋神宗。彼时的神宗年轻气盛,满怀雄心壮志,渴望中兴大宋,却不想一份财政报告如同一盆冷水当头浇下。 刚刚即位的神宗找财务要钱,准备按惯例举办葬礼和赏赐百官。谁知管钱的三司使韩绛却直言相告:"国库现在没钱。不仅没钱赏赐百官,就连给先帝修坟的钱也是捉襟见肘。" 神宗难以置信:"我大宋岁入一亿多,怎么会没钱?" 韩绛拿出账本,一一细数:"虽然咱们前一年的岁入高达1.16亿,但各项的支出却是1.23亿。这还只是常规开支,再加上约1.15亿的非常规开支,国库现在不仅没钱,而且还亏空了一亿。" 看着手中的账本,神宗如坐针毡。大宋不是没钱,按年度总收入计算,大宋的岁入高于此前的所有朝代。问题在哪里?他找来韩琦、司马光、张方平、韩维等大臣共同商议。 司马光一针见血地指出:"问题在于乱花钱。臣建议,先全面核查国家的各项支出,然后定出节省的具体部门和具体数字。" 神宗立刻让司马光负责核查财政开支。司马光将当下财政与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开支对比,很快发现了大量不合理开支项目。但就在神宗准备让司马光着手解决财政亏空时,司马光却以要编撰《资治通鉴》为由,拒绝了任命。 追根溯源,这场财政危机由来已久。早在宋真宗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后,为了稳定官僚集团的忠心,宋真宗就给予了高级官僚极为优厚的待遇。他在门荫制基础上,进一步扩大了恩荫规模,允许高级文武官员在特定时期向朝廷推荐自己的亲属、门生做官。若在汉唐时期,官员通常只能给一两个儿子或门生安排工作,但到了宋真宗时期,一个官员可以推恩二十多人。 此外,宋真宗还实际上废止了对官员政绩的考核机制,默许文官三年升迁一次,武将五年升迁一次,无论工作业绩如何。这些对官员极为有利的政策,导致"居其官,不知其职者,十常八九"的荒唐局面。 问题在宋仁宗中期集中爆发。1039年,为应对西夏的挑衅,宋朝大幅提高军费开支,从之前的1600万增至3300万。宰相张士逊轻敌狂言,认为西夏蕞尔小邦,朝廷天兵一到即可诛灭。然而接下来的五年里,宋朝在与西夏的战争中三战三败,被迫不断增加兵力规模,最高时有禁军加厢军多达120多万。 1043年,宋仁宗扛不住了。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改革势在必行。正值吕夷致仕,范仲淹适时提出《答手诏条陈十事奏疏》,主张严明官吏升降,精简官僚队伍,整治吏治等改革措施。仁宗顺势提拔范仲淹、韩琦、欧阳修、富弼等人实行庆历新政,却因战争结束、财政压力缓解而半途而废。 熙宁二年(1069年),王安石正式开始变法。面对积贫积弱的宋朝,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试图解决财政问题。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——变法旨在精简机构、提高效率,但官僚队伍却比改革前更加庞大了。 这一现象引人深思:为何越是裁减官员,官僚队伍反而越来越庞大?关键问题出在中层官僚上。 在宋朝的官僚体系中,中层官员占据了最大比例的财政支出。他们的数量是高层官员的十倍,而薪酬远高于基层官员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那些因父辈关系而做官拿薪水却不干实事的人,大多集中在这一层级。 王安石变法初期颁布的均输法,看似只是一种弹性税收方式,让老百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交实物或交钱。但实施这一新法,需要各地设立专门管理机构,负责收税、定价、采购等工作。这些新机构需要大量官员来运作,尤其是中层管理和监督人员。 青苗法更是扩大了官僚队伍。这项让官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政策,看似惠民,却需要大量人手来评估借贷资格、发放贷款、记录账目、追缴利息。为确保资金安全,还需配备监察人员防止贪污舞弊。结果,一项旨在帮助农民的政策,却催生了一大批新增官员。 1073年,王韶提出"熙河开边"战略,希望利用唃厮啰政权四分五裂的机会,夺取河湟肥沃土地,从侧翼包围西夏。此举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持。然而,这一军事行动不仅需要前线将士,还需要大量后勤保障和文书官员。随着疆域扩张,又要增设地方行政机构,官员数量再次扩大。 宋朝中层官僚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职能定位。中层官员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职责:向上汇总基层数据供高层决策,向下传达高层指令确保执行。随着政务日益复杂,专业分工更加细化,一人多职逐渐被一职多人取代。监察体系的设立更使得官员数量成倍增长——监察官需要监督基层官员,而监察官自身又需要被监督。

0 阅读:55

猜你喜欢

闻史忆今阁

闻史忆今阁

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,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