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63年,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打败,临死时痛悔:“我外不能制服姜维,内不

寻墨阁本人 2025-04-26 15:47:22

263年,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打败,临死时痛悔:“我外不能制服姜维,内不能制衡黄皓,领军又不能守住国土,我有何面目活着?”说罢,冲阵而死。 诸葛亮在蜀汉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而他的儿子诸葛瞻则有着不为人知的身世之谜。诸葛亮与妻子黄氏结婚二十余年未育,直到四十六岁时才得到这个儿子。 这个儿子并非出自正室黄氏,而是由一位妾室所生。从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一封信中,我们得知他确实纳了一位妾室,这在当时是解决无后问题的常见做法。 在诸葛瞻出生之前,诸葛亮就已经过继了兄长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为嫡子。诸葛乔原本的字是"仲慎",表示他是老二,过继后改为"伯松",意为长子。 这样的家庭背景,使得诸葛瞻一出生就只能是庶子的身份。作为庶子,按照当时的宗法制度,他是无法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家业。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的转折。诸葛乔在督运军粮时不幸去世,虽然他留下了儿子诸葛攀。按理说,诸葛攀作为嫡孙,应该是继承人的第一顺位。 但事情在诸葛恪被吴国灭族后出现了转机。诸葛瑾这一支断绝后,诸葛攀被要求返祖归宗,回到诸葛瑾家族继承香火。这个变故让诸葛瞻成为了诸葛亮唯一的继承人。 正是这样的身份转变,让诸葛瞻的仕途一帆风顺。十七岁时,他就迎娶了蜀汉皇帝刘禅的女儿为妻,并被任命为骑都尉。仅仅一年后,他又晋升为羽林中郎将。 此后,诸葛瞻历任射声校尉、侍中、尚书仆射,还加封了军师将军的职务。军师将军这个职务曾是其父诸葛亮担任过的重要职位,刘禅将此职授予诸葛瞻,既是一种恩赐,也寄托着重要期望。 然而,诸葛瞻的才能似乎更多体现在文化艺术方面。他工于书画,且以超群的记忆力闻名。正如其父诸葛亮在他八岁时就预言的那样:"诸葛瞻聪慧可爱,但恐有些早熟,今后恐怕成不了国家重器。" 蜀汉在253年春天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点,大将军费祎被刺身亡,军权落入姜维手中。姜维掌权后改变了费祎与民休养的政策,频繁对魏国发动北伐。 这些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严重消耗了蜀汉的国力,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境。同一时期,后主刘禅沉迷享乐,宦官黄皓趁机把持朝政。 蜀汉的困境引起了吴国的关注。吴国派出的使者访问蜀汉时,目睹了百姓面带菜色的凄惨景象。这反映出蜀汉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。 261年,诸葛瞻担任卫将军,与诸葛亮的老部下董厥一起任命为平尚书事。他们与侍中樊建共同负责管理中央事务。 在这个时期,诸葛瞻和董厥对姜维的军事政策提出了质疑。他们认为姜维的北伐战略不但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,反而让国内百姓陷入疲惫。 为此,他们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:将姜维召回担任益州刺史,剥夺其军权,改由右大将军阎宇接替军队指挥权。这个建议得到了黄皓的支持。 然而,这个举动引发了姜维的强烈反应。262年,姜维在与邓艾的战斗中失利后,不敢返回成都,而是选择率军驻扎在沓中。他还上书请求处死黄皓。 到了263年,蜀汉面临着更大的危机。魏国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征伐蜀汉:镇西将军钟会、征西将军邓艾、雍州刺史诸葛绪分别率军向蜀汉发起进攻。 面对这场灭国之战,蜀汉军队依托蜀道的天险分兵抵抗。钟会率领的主力部队在剑门关外与姜维对峙,因为迟迟无法突破,加上粮草供应困难,已经准备撤军。 但邓艾采取了更为冒险的战术,他率军穿越崎岖的蜀道,成功抵达江油。当地守将马邈投降后,通往成都的道路已经完全敞开。 在这个危急时刻,蜀汉朝廷派遣诸葛瞻率军迎击邓艾。在涪亭,诸葛瞻做出了第一个致命的决策。 当时邓艾的军队还在山区,尚书郎黄崇多次建议诸葛瞻应抢先占据险要地势。但诸葛瞻却迟迟未做出决断,导致魏军顺利进入平原地区。邓艾军队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部队,迫使蜀军退守绵竹。 在绵竹,邓艾向诸葛瞻抛出橄榄枝,承诺只要投降就封他为琅邪王。诸葛瞻当即处死了来使,并决定与邓艾决战。这成为了他的第二个致命错误。 军事专家认为,正确的战术应该是坚壁清野,据城死守。邓艾军队深入敌境,后勤补给困难,如果不能速战速决,就会陷入困境。 但诸葛瞻选择了野战,这正中邓艾下怀。邓艾采取分兵两路的战术,命令儿子邓忠率军攻击右翼,司马师纂率军攻击左翼。 第一轮进攻中,蜀军表现出色,成功击退了邓忠和师纂的进攻。邓艾得知后大怒,下令两人再次发起进攻,否则军法处置。 在第二轮进攻中,邓忠和师纂的部队以更猛烈的攻势冲击蜀军阵地。这次进攻最终突破了蜀军防线,诸葛瞻和尚书张遵都在战斗中阵亡。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得知父亲战死后,也选择了与父亲同样的结局。他率领剩余部队冲入魏军阵中,最终战死沙场。 这场战役的失利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。邓艾军队很快就推进到了雒县,距离成都仅有一步之遥。面对这个局面,刘禅在朝中主降派的劝说下,选择了投降。

0 阅读:84

猜你喜欢

寻墨阁本人

寻墨阁本人

路虽远,行者将至; 事虽难,做则可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