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,开国大将粟裕去世,妻子楚青按照他的遗愿,首先来到了南京。不曾想,在南

寻墨阁本人 2025-04-26 15:59:59

1984年,开国大将粟裕去世,妻子楚青按照他的遗愿,首先来到了南京。不曾想,在南京她却遭到了粟裕曾经老部下的轻视,这令开国中将王必成火冒三丈,直接发飙怒骂道:"你敢不去试一试!" 1984年2月5日,开国大将粟裕因病去世,享年77岁。这位指挥了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等诸多重大战役的军事统帅,在新中国成立后却经历了诸多坎坷。 在粟裕众多的部下中,开国中将王必成接到消息后悲痛万分,他给粟裕夫人楚青打去电话,带着哭声说:"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!"这位素有"王老虎"之称的铁血将军,很少在人前流露如此感性的一面。 1938年,当时的王必成从延安奔赴东南抗日前线。在此之前,这位出身于湖北麻城贫农家庭的年轻人,已经在红军中历练多年,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红30军89师副师长。 到达东南抗日前线后,王必成被任命为新四军第1支队2团参谋长,随后升任团长。他带领部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,战果显著,使得当地百姓对新四军充满敬意。 1941年皖南事变后,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,这是王必成与粟裕结缘的关键时刻。粟裕担任第四军第1师师长,麾下设三个旅,王必成与叶飞、陶勇分别担任其中的旅长,三人也由此被称为粟裕的"三剑客"。 在粟裕的统帅下,王必成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。他们配合默契,在苏北平原上四处出击,让日军闻风丧胆。 抗战胜利后,王必成升任新四军第6师副师长。然而,1946年12月,他在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中遭遇挫折,与张灵甫的国民党整编74师交手失利,导致涟水失守。 这次失利让时任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大为光火,提出要将王必成撤职查办。关键时刻,粟裕挺身而出,他认为不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王必成一人。 粟裕深知王必成是一位难得的将才,建议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。在粟裕的力保下,王必成的处分改为"留职检查"。 这段经历让王必成更加感念粟裕的知遇之恩。他当即立下军令状,发誓在今后的战斗中一定要向74师讨回这笔账。粟裕不仅欣然接受,还让参谋长陈士榘特意记录在案:日后但凡有歼灭74师的战役,必定让王必成参与。 1958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,一场针对粟裕的批判正在进行。作为粟裕的老部下,王必成被指定在会议上发言"揭发"粟裕的问题。 面对这样的局面,王必成并没有随波逐流,而是选择了一种巧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。他站在会议室中说道:"我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,跟随粟裕作战多年,对这个大阴谋家有两点体会最深,就是'大'和'谋'。" 王必成接着举例说明,在济南战役即将胜利时,粟裕就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建议发动淮海战役,这个建议最终被采纳,并取得了伟大胜利。至于"阴"这一面,王必成则表示自己没有任何体会。 这番话看似在揭发,实则是在赞扬粟裕的军事才能。会后,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贺龙对王必成的表现十分赞赏,他多次向他人表示:"王必成这个人,可信,可交!" 1984年2月,当得知粟裕去世的消息后,王必成表现出了罕见的悲痛。这位在战场上威名赫赫的"王老虎",在电话中向楚青表达慰问时失声痛哭。 王必成原本计划从南京赶往北京参加追悼会。但当他得知粟裕生前要求丧事从简,取消所有追悼会的遗愿后,只好作罢。 不久后,楚青按照粟裕的遗愿,带着骨灰来到华东地区,准备将其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。当她路过南京时,王必成立即着手准备,在南京专门设立了灵堂。 王必成陪同楚青,将粟裕的部分骨灰撒在了长江中。 王必成的这些举动,展现了他作为军人的重情重义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他两次挺身而出维护粟裕,一次是在1958年的军委会议上,一次是在1984年送别故人时。 在楚青完成在南京的祭奠活动后,表示要继续前往其他地方撒放骨灰。当时,粟裕的另一位老部下、时任南京军区顾问的张文碧也在现场。 张文碧声称军区通知他要参加学习,无法参与为楚青送行。王必成立即拍案而起,对着张文碧厉声喝道:"你敢不去试一试!" 张文碧见王必成动了真怒,连忙改变主意,表示一定参加送行活动。 在军中,王必成对某些人对待粟裕的态度一直心存不满。他始终认为,粟裕是一位被严重低估和误解的军事家,他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应该得到纠正。 1989年,王必成带着对粟裕未能平反的遗憾离开人世。 1994年,军委副主席刘华清、张震在《人民日报》和《解放军报》上发表了《追忆粟裕同志》的文章。 这篇文章代表中央军委,正式为粟裕平反昭雪。当楚青看到这篇文章后,第一时间将报纸放在了王必成的遗像前,向这位始终维护粟裕的老战友传达这个好消息。 王必成的女儿王苏炎曾说,她的父亲是一个寡言的人,但在原则问题上从不随波逐流。对于自己的遭遇,他选择沉默;但面对粟裕所遭受的不公,他则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。

0 阅读:59
寻墨阁本人

寻墨阁本人

路虽远,行者将至; 事虽难,做则可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