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一位老人为了证明自己红军的身份,前往北京找到当年昔日政治部主任,由于太多年没见面,对方已经记不清他是谁了,眼看快没希望了,老红军机智一动提起“3号花机关”瞬间唤醒了对方的记忆…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,感谢您的支持! 1931年深秋的宁都,大地灰蒙,风卷残云。在那个硝烟初起的岁月里,15岁的肖成佳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:投身革命。他从小勤奋好学,识文断字,是村中少有的“秀才苗子”。但当红军队伍浩浩荡荡经过家门时,他没有选择继续学业,而是毅然跟随队伍,成为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队的一员。 少年肩挑宣传革命思想的重任,他把自己写的小段子编成顺口溜贴在村口,把革命理念唱成歌谣传进家家户户。他的声音清亮洪亮,很快成为队伍里小有名气的“文艺骨干”。 可惜革命并不总在舞台之上。随着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战役的爆发,他随队奔赴广昌战场,亲历那场尸山血海的会战。敌军疯狂进攻,红军死守阵地。肖成佳在一次突围中右臂中弹,鲜血直流,却咬牙坚持,将最后一份宣传材料送至前线指挥部。他用实际行动,诠释了“不怕牺牲”的信仰。 1934年,部队编入九军团,他随政治部参与文艺宣传。在那个物资匮乏、生活困苦的战争年代,红军依然重视精神鼓舞。《花机关》话剧因此诞生,肖成佳在剧中饰演机智勇敢的通信兵,还特别爱唱其中的一段插曲《杜娘歌》。他和时任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多次同台演出,彼此间在长期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情谊。 但战争不会因为戏剧而停歇。1936年冬,西路军向甘肃古浪突围。在冰天雪地中,肖成佳再次负伤,被俘入狱。敌人多次审讯,他始终未吐一字。最终,是年迈的母亲倾尽家产赎回了这个几近废人的儿子。那年他才不过20岁,满脸稚气还未退尽,眼中却早已写满风霜。从那时起,他隐姓埋名,藏起了那段光辉岁月,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。 新中国成立后,他原以为自己终于能光明正大地说出过去,可随着部队整编、老战友分散,加之缺乏证据,他一次又一次地在证明身份的过程中碰壁。他不甘心。他的伤疤、他的剧本、他的记忆都在提醒他:那段历史真实存在过。他不是在编造,更不是在沽名钓誉。 1978年春天,他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:黄火青,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。他的心猛地一紧,那一刻,尘封已久的希望被重新点燃。他带着所有能找到的材料,步履蹒跚地踏上北上的列车。 抵达北京后,他天天守在人民检察院门口,但因无介绍信、无身份登记屡次被拒。冬天的寒风凛冽,他穿着单薄的大衣,拎着破旧的布包,蹲守在门口整整一个多月。有人劝他放弃,他却说:“我这条命,是红军给的,我总得找回来。” 某日,黄火青正要上车离开,警卫驱赶人群。肖成佳鼓足勇气,挤到车前,高喊:“3号花机关!”话音一落,黄火青一愣。他迟疑地转身看了他一眼。就在那一瞬间,肖成佳轻声哼起《杜娘歌》,那个当年他们一起在帐篷下唱过无数次的旋律在空气中飘荡。黄火青眼眶泛红,他终于想起了眼前这个熟悉的身影——那个年轻、执着、不怕死的小宣传员。 他可以选择安静过一生,做一个“从来没有过去”的农民。但他没有。他一遍遍地写信、上访、奔波,他从没放弃过恢复身份,不是为了荣誉,而是为了对革命的一种交代。他说自己“是红军给的命”,那不仅是比喻,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真理。战争让他失去了很多,但也塑造了他内心的坚韧。 在今天,或许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“曾经是红军”这件事执着一生。但这正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财富——不管世界如何变化,总有人记得曾经为理想流过血、洒过泪、负过伤的人。他们的生命,也因此而不朽。正是他们的坚持,构筑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岁月。而他们的故事,也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铭记、讲述。
1938年6月,国民党上将钱大钧,走进军统湖北站,当着一众人特务的面,拔枪击毙了
【1评论】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