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年,安庆市要拆掉陈独秀的老宅,改做自来水厂。曾经是新四军女战士的张君听闻此事后,搬了一把椅子坐在陈家门口,仿佛一尊门神守护着陈家老宅,不让拆迁人员上前半分。 1980年的春天,安庆市一条老巷子里,一座破旧的老宅面临被拆的命运。这座宅子属于陈独秀,一个在近代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人物。可就在推土机准备开动的前一刻,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搬了把椅子,往宅子门口一坐,像守护什么珍贵的东西一样,挡住了所有人。她叫张君,曾经的新四军女战士。她这一坐,到底是为了啥?老宅背后又藏着什么秘密? 说起陈独秀,老一辈人可能都知道,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1879年,他出生在安徽怀宁县,也就是现在的安庆市。年轻时,他东渡日本留学,接触到一大堆新思想,回国后就一头扎进了教育和宣传工作。他办过《安徽俗话报》,用大白话给大家讲新观念。 1915年,他在上海搞了个《青年杂志》,后来改名叫《新青年》,一下子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头羊,喊着“民主”和“科学”的口号,把中国人的思想搅了个天翻地覆。1919年五四运动,他也是核心人物之一。1921年,他牵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,当了第一任总书记,干了不少大事。可惜,后来因为政治上的分歧,他1927年被开除了党籍,晚年过得挺艰难,1942年在四川江津去世。 再说张君,她可不是普通人。1915年,她出生在安庆,1938年就加入了新四军,成了一名女战士。那时候,她在部队里干宣传和文化工作,跟着队伍打过仗,搞过活动,风里来雨里去,特别能吃苦。抗战结束后,她没闲着,转到地方上干起了文化教育的事儿。 1950年代,她当上了安庆市文化局副局长,还兼着图书馆馆长。她这人,对老物件、老文化特别上心,总觉得这些东西不能随便丢。1980年,她听说陈独秀老宅要被拆,立马坐不住了,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。 陈独秀的老宅在安庆市南水关巷,是一栋老式清代房子,青砖灰瓦,透着岁月的味道。这地方不光是陈独秀出生的地方,也是他小时候读书、生活的地方。他在这儿长大,接受了最初的教育,思想的种子就是在这儿埋下的。 更别提,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在这儿出生。这俩兄弟可不简单,都是中共早期的领导人。陈延年做过广东省委书记,陈乔年当过中央宣传部部长,两人都为革命牺牲了命。所以,这老宅不只是陈独秀一个人的事儿,它还连着中国革命的历史,意义大得很。 1980年春天,安庆市政府下了个决定,要把陈独秀老宅拆了,改建成自来水厂。那年头,陈独秀的名声有点复杂,因为政治原因被批判过,所以这决定也没多少人反对。可张君不这么想。她在文化局干了那么多年,知道这老宅的分量,觉得拆了就是把历史扔了。 4月的一天,她听说拆迁队要动手,啥也没多想,搬了把椅子就去了老宅门口,往那儿一坐,谁也别想过去。她跟拆迁的人说,这宅子是陈延年、陈乔年的出生地,拆不得。她还写了份报告给市政府,讲清楚老宅的历史价值。接连十几天,她天天守在那儿,刮风下雨都没走。慢慢地,周围的人被她感动了,学者、老百姓都开始关注这事儿,舆论越来越大。到了最后,市政府扛不住压力,决定不拆了,老宅保住了。 张君这一闹,不光救了陈独秀老宅,还给文化遗产保护立了个标杆。她用行动告诉大家,历史不是随便能抹掉的。之后,老宅被好好保护起来,到了1980年代中期,还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修整一新,成了纪念陈独秀和革命先烈的地方。 张君也没停下脚步,后来还组织人编了《陈独秀研究参考资料》第一辑,让大家能更全面地了解陈独秀。她这么一折腾,陈独秀的学术和历史价值也慢慢被重新认识。2000年,张君去世了,但她的事迹留了下来,提醒着大家,历史和文化得靠人去守。 张君用一把椅子,守住了陈独秀老宅,也守住了历史的一角。她一个普通人,硬是干出了不普通的事儿。如今,走在安庆老街上,看到那座老宅还在,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震撼?张君的坚持,到底给我们留下了啥启发?保护历史文化,是不是也该是我们每个人操心的事儿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,或者讲讲你知道的类似故事。
1980年,安庆市要拆掉陈独秀的老宅,改做自来水厂。曾经是新四军女战士的张君听闻
琼瑶舞月裳
2025-04-27 10:57:44
0
阅读: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