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,地震专家预测,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,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,力排众议!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。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,夜不内宿。他说:“如果预测不准,我承担一切后果,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,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。” 1976年,中国地震预报还在摸索阶段。那年7月14日,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开了个会,专家汪成民等人根据异常数据,预测河北地区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,甚至华北会更严重。这不是瞎猜,年初就有强震预警,只是时间地点模糊。青龙县科委的王春青参加了会,带回了详细笔记。冉广岐拿到这份报告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县里监测点数据也对不上劲儿,5月以来地震活动频繁,7月17日仪器指针乱跳。加上老鼠搬家、狗叫、井水冒泡这些怪事,村民都慌了神。 预测不等于铁板钉钉,专家也只能给个大概。冉广岐得掂量:信了,万一没震,社会乱套,自己乌纱帽不保;不信,真震了,47万人怎么办?这抉择,比上刀山还难。 冉广岐没犹豫太久。7月16日,他把全县800多干部召到县委大院,开紧急会。会上他说:“预测不准,我担后果,乌纱帽不要了也行,这47万人我必须保。”这话掷地有声,底下干部都震住了。会后,他马上布置:广播喊话教防震,学校工厂停下来,动员大家往空旷地搬,白天门不锁,随时跑。 行动快归快,反对声也不少。地震没影儿,日子却苦了,有人埋怨反应过激,干部也嘀咕影响生产。冉广岐顶着压力,7月25日又开会,强调震情紧急,26日前必须通知到户。那晚,百来个干部骑自行车挨家敲门,硬是把消息传遍了。 全县47万人动起来了。老的小的,男的女的,背着包袱往田野河滩跑。夜里帐篷连片,条件苦,但没人闹,大家信县委是为他们好。冉广岐盯着落实,基层干部跑断腿,总算把人都弄出去了。 7月28日凌晨3点42分,唐山7.8级大地震来了。青龙县房子晃得稀里哗啦,18万间房倒的倒、坏的坏。可因为人都疏散了,没人直接被砸死,全县47万人口就一个老太太因心脏病去世。唐山那边,24万人没了,16万人重伤,对比之下,青龙这结果太不可思议了。 这事儿后来传开了,被叫“青龙奇迹”。1996年,联合国的人来考察,夸冉广岐的决定是“千年难遇”,还发了纪念章。国际上挺认可,可国内一开始不全是这样。冉广岐越级发警报,有人说他不守规矩,挨了批。但他不在乎,能救47万人,挨骂算啥。后来他调去望都县,又升到保定市委副书记,再到邢台政协副主席,1988年62岁退休,住保定。2023年1月25日,他96岁走了。 “青龙奇迹”也不是没争议。近年有些村民说没听过啥预警,疏散也没那么彻底。还有学者觉得房屋损毁数据可能有水分,伤亡情况不清。但大部分资料和记录都证明,冉广岐的行动是关键。争议归争议,他的担当没假,对老百姓的心也没假。 冉广岐这人,硬气在哪?不是他多聪明,而是他敢担事儿。地震预报不准是常事,他却敢拿仕途赌,换47万人的命。这不是啥高大上的英雄故事,就是个基层干部接地气的选择。放到现在,面对天灾人祸,咱们的干部能不能也这么豁得出去?科学和管理进步了,可那份为民的心还得学他。 青龙这事儿告诉咱们,危机面前,决策得快,得硬,得信科学但也得接地气。冉广岐不是神,他就是个普通人,硬扛下来了,才有了奇迹。
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,地震专家预测,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,
文山聊武器
2025-04-27 18:17:06
0
阅读: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