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年,粟裕的家里来了一位64岁的老汉,当粟裕看到那老汉的时候吓了一跳,因为他在40年前就已经牺牲了。 陈兴发,1913年出生在江西贵溪一个穷苦农民家。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,他没进过学堂门,从小跟着爹娘种地、上山打猎,练就了一身硬骨头。1929年,方志敏带着红军来到村里,讲土地革命,讲穷人翻身做主人的道理。16岁的陈兴发一听,心动了,瞒着爹娘偷偷参了军,从此走上了革命路。 1930年,反动还乡团杀回村子,把他爹娘和好几个亲人全害了。这仇恨像把火,烧得陈兴发咬紧牙关,发誓要跟反动派干到底。1933年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了红七军团的一员,后来还当上了特务连连长,专门负责保护首长安全。那时候,他跟粟裕搭上了线,成了粟裕身边的得力助手。 陈兴发这人,胆大心细,打仗从不含糊。1933到1935年,他在红七军团19师56团特务连干得风生水起,多次在危急关头护着粟裕突围,粟裕对他赞不绝口。可他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儿,想上前线跟敌人真刀真枪地干一场。1935年,他终于调到了机枪连,扛着机枪冲锋陷阵。那年的一次战斗中,他被子弹打中了左眼,脑袋也受了重伤,血流了一地。战友都以为他没救了,粟裕也得到了他“牺牲”的消息,心里难受了好一阵。 可陈兴发命硬得像块石头,在简陋的条件下硬是活了下来。虽然左眼瞎了,他没喊一声苦,养好伤后又上了战场。这回他没找到粟裕的部队,就加入了陈毅领导的南方红军游击队,当起了警卫队长。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他一直在前线后方来回跑,低调却从没掉过链子。 1949年,上海解放,陈毅看他是个好苗子,想留他在大城市干一番事业。可陈兴发摇了摇头,说:“我这人土得很,还是回老家踏实。”他回到了江西贵溪,当上了县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。白天忙着组织民兵训练,晚上走村串户跟乡亲们唠嗑,帮着解决各种难事儿。他干活不图名不图利,就想着把家乡建设好。 1953年,他在江西省军区干部团学了点新本事后,又主动要求转业到更偏远的宁冈县。那地方是革命老区,条件苦得很,可他一点不嫌弃,继续埋头干。几十年来,他没跟谁提过自己当年的功劳,连家里人都很少听他说起打仗的事儿。 1977年,陈兴发因为公事去了趟北京。办完事,他寻思着自己这辈子怕是没多少机会了,就想去看看老首长粟裕。他没啥准备,穿着件旧军装,拄着根木杖,敲开了粟裕家的门。粟裕一见他,眼睛瞪得老大,脑子里一片空白——这不是40年前“死”了的陈兴发吗? 原来,那次重伤后,陈兴发辗转加入了陈毅的队伍,活了下来。战争结束后,他回了老家,干了几十年基层工作。这次来北京,他没想过要啥回报,就是想见见老战友。粟裕听他讲完这些年的事儿,心里五味杂陈,既感动又敬佩。俩人聊了半天,过去的战火岁月好像又浮现在眼前。 重逢后,陈兴发回到贵溪,继续干他的老本行。1966年,他离休了,按理说可以歇歇了,可他闲不下来,常去学校、社区讲革命故事。那声音粗得像老牛吼,讲起打仗的事儿却带劲得很,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亮了。1974年,他带着家人搬到鹰潭,过起了平淡日子,偶尔跟老伴儿、儿孙们散散步,挺知足。 可1935年的那次重伤留下的后遗症一直没好利索。1980年,旧伤复发,他的身子骨一下子垮了。家里人急得团团转,医生也尽力抢救,可还是没留住他。67岁的陈兴发走了,乡亲们和老战友都来送他,眼泪哗哗地流。他的墓碑很简单,可那份精神却留在每个人心里。 陈兴发这辈子,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儿,可他用自己的命和汗水,把革命的信念扛到了最后。从一个穷小子到共产主义战士,他吃过苦,受过伤,却从没抱怨过。他跟粟裕的重逢,不是啥传奇故事,就是两个老兵之间最真的情谊。他的故事告诉咱们,英雄不一定得轰轰烈烈,能守住信念、干好本分事儿,就是了不起。
1943年,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,陈毅愁眉不展,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,
【9评论】【46点赞】
韭菜炒大葱
命确实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