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4年,新四军的一名小战士把刺刀刺进了一个鬼子的肚皮,由于力气太小,怎么也拔不出来了,而鬼子似乎受伤不严重,又哇哇大叫举起了刺刀……
这名小战士叫魏良华,他参加这场战斗时,还不满18岁。
魏良华出生在江苏乡下一个贫苦家庭,十几岁就报名参加了新四军。
日军在江苏多次“清乡扫荡”,实行“三光政策”,搞得当地民不聊生。
年少的魏良华在经历了日军的暴行之后,发誓要抗战杀敌、驱逐日寇,为乡亲们报仇雪恨。
1944年6月,为了彻底粉碎日军的扫荡,新四军在江苏如东一带,发起了强大的攻势,先后攻克了重要据点。
6月21日的晚上,新四军如皋警卫团驻扎在小缪庄一带休息。而魏良华,刚好也在这支部队里。
这个消息不巧被汉奸得知了,很快传到了附近的日伪军耳中。
敌人立刻派出日军100余人、伪军300余人,在大雾的掩饰下,向小缪庄发起了偷袭。
警卫团接到敌军来袭的情报后,决定兵分两路:一路掩护当地群众迅速转移,一路主动迎战日伪军,并将敌人引向耙齿凌。
如东地区有一条河绕了9道弯,形成了18个“齿”,远远看去像是老牛拉着耕地的耙齿,所以被当地百姓形象地称为“耙齿凌”。
这里地形复杂,便于和敌人周旋。
6月23日上午10时许,在耙齿凌,如皋警卫团与日伪军相遇了。双方立刻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。
魏良华怀着对鬼子的刻骨仇恨,冲向对面的队伍。
他碰上了一个身材高大的日军,鼓起全身力气用刀刺了过去,可是刺刀插得太深了,当他想将刀从鬼子的腹部拔出来时,却怎么也拔不出来。
被刺中的日军恼羞成怒,瞪着血红的双眼,举起手里的刺刀就要反击。
魏良华毕竟还年轻,一时之间慌了手脚,竟不知如何是好,眼看就要命丧黄泉了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只听见不远处传来一声枪响,那个日军直挺挺倒了下去,没了气息。
他赶紧回头一看,原来是一旁的同乡战友见他有难,跑来开枪相助。
魏良华死里逃生,还来不及喘息片刻,就又投入了杀敌的队伍中。
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在耙齿凌战斗打响后,附近的民兵队伍都纷纷自发赶来帮忙,加入了抵抗日军的队伍。
周边村子里的妇女、儿童,也争相赶来支援,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白刃战中。他们救治伤员、押送俘虏、为战士们送水送饭,全然不把自身安危放在心上。
军民一心,越战越勇。
日军被新四军分割为3个小块,互相之间失去了联络,只能用迫击炮、机关枪作为掩护疯狂突围,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。
眼见取胜无望,日军最后只能各自分散逃窜。逃窜中,日军指挥官被我军战士当场击毙。
而剩余的伪军在匆忙之间跑到了不远处的一个村庄里,等到新四军杀到时,这些人根本没有抵抗就老老实实投降了。
到了下午1时左右,战斗基本停止。新四军开始打扫战场,清点俘虏。
在当地民兵和群众的帮助下,耙齿凌战斗击毙日伪军总计五百余人,还缴获了步枪、大炮等各种武器。
这次战斗,不仅创造了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,还极大地鼓舞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信心。就连当时被俘的日军军官,都输得心服口服:“经过耙齿凌一战,我才知道了新四军战术的巧妙。”
战后,延安党中央《解放日报》详细报道了耙齿凌新四军的英勇事迹,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反响。各界人士纷纷致电、致函,表扬他们的壮举。
而年仅17岁的魏良华,在经历过实战的洗礼后,终于成长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。在此后的抗战岁月中,他愈发坚定勇敢,和战友们一次次粉碎了日军的“清乡”阴谋,实现了当初驱逐日寇、保卫家乡的理想。
耙齿凌血战距今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,依旧深深烙印在江苏如东人民的脑海里,成为永远的记忆。
如今的如东有一座肃穆的耙齿凌烈士陵园,里面竖立着一座高耸的刺刀雕塑,诉说着那段如东人民奋勇抗击日军的光辉历史。这是对当年浴血肉搏的战士们永久的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