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宣布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45.3%的关税,看似是中欧贸易关系的重大缓和,实则暗藏玄机。欧盟给出的条件是,中国出口欧洲的电动车必须以不低于3.5万欧元(约29万元人民币)的价格出售。 这一最低限价,直接将五菱宏光MINI、比亚迪海鸥等10万级平价车型拒之门外,欧洲消费者想低价入手中国电车的愿望落空。 欧盟这一招,表面上是撤关税,实则是以“价格门槛”换中国车企“只卖贵的”。对于中国车企而言,这一政策有利有弊。像比亚迪汉、蔚来ET7等车型在欧洲本就定位高端,定价超30万,凭借激光雷达、超快充等先进技术与豪华品牌竞争,最低限价实施后利润率反而提升至35%以上,有机会赚得更多利润,树立高端口碑。 除了价格限制,欧盟还要求中国开放充电桩市场,并推动宁德时代等企业带技术建厂。宁德时代已在西班牙投资73亿欧元建设欧洲最大电池工厂,与Stellantis合资的50GWh电池基地也将于2026年投产。这一举措既能缓解欧洲动力电池对外依赖度(当前40%来自中国),又为中国企业锁定高端供应链席位,看似双赢,本质上却是双方在产业链主导权上的博弈。 欧盟的最低限价政策,实质是为本土车企撑起的“保护伞”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滞后,面对中国电动车的强势冲击,试图通过政策手段保护本土产业。而中国车企也在积极布局应对,比亚迪计划于2026年在匈牙利投产工厂,实现全系本土化生产,规避贸易壁垒。 这场中欧电动车贸易博弈,归根结底是技术与产业实力的较量。欧盟想用政策赢得追赶时间,中国车企则凭借技术创新打破限制。未来,随着中国本土产业链在欧洲逐步落地,或许欧洲消费者才有机会买到真正低价的中国电动车。
欧盟宣布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45.3%的关税,看似是中欧贸易关系的重大缓和,实则暗
宏阔评过
2025-04-28 18:22:31
0
阅读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