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1月10日,国民党第13兵团被全歼。李弥化装逃脱,后重建十三兵团,驻防云南,拒绝参加云南起义,兵团大部再次被歼,率余部撤往缅甸、老挝、泰国交界地。随后作乱金三角。
对解放战争了解的人都知道,在国民党军队中有很多有才华,军事能力出众的将领。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渐尾声,国民党中的很多将领都选择支持大义而投诚,也有一少部分战死或者被俘。
而李弥不同,虽然他才学一般,带兵打仗也普普通通,但是他很得蒋介石的信赖,这大概与其曾多次逃出解放军的包围圈有关。
李弥是地地道道的云南人,自小李弥就能说会道,人机灵,加上本身颇具文采,所以20岁出头加入滇军当兵的时候就得到了赏识。他在此间不仅被提拔成师长的副官,还获得了保送到黄埔军校的名额。
此时的李弥可谓春风得意,自己的仕途发展也不错,对于老乡兼排长朱德的“一起革命”的劝说根本不以为意,他认为朱德等人就是“以卵击石”,根本不可能成功,而他自己早已经为自己的将来做了打算。
因此,当朱德提议得到大部分人支持的时候,李弥走掉了,彻底和朱德等人分道扬镳。
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,淮海战役也接近尾声。蒋介石的众多部队都被解放军打的无力还击,甚至毫无办法,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解放军是如何将他们的部队吞噬掉。李弥原本就不是一个有能力的指挥官,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,他能想到的就是如何保全自己。
1949年的1月,李弥所带领的13兵团已经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虐的毫无还手之力,军队中的主力都被消耗殆尽,仅剩下一些残兵败将。
虽然此时李弥剩下部队会和杜聿明、邱清泉的部队会合。看上去情况得到了缓解,可惜长期的败仗,加上当时粮草的短缺,导致士兵士气低迷,根本无力抵抗,只能眼看着部队被解放军一点点的蚕食。
李弥不是个指挥官,但是他在保命方面非常有经验。他明白战败只是时间问题,如何能在争取时间,让自己逃脱才是关键。很快李弥想要了分散解放军军队注意力的方法。
李弥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周藩。因为此时周藩部队的情况比较危险,正是急切的想要寻求解救方法的时候。
李弥表示想让周藩和解放军进行谈判,此时周藩认为这是李弥想要拿他当枪用,用自己换李弥,心中十万个不愿意。可李弥却表示,他是要其向解放军投降,并提出三个条件,这样李弥就有了逃脱的机会和时间。
事情的确如李弥所料,周藩向活动野战区投降后,的确赢得了谈判的时间。因为大家注意力都在谈判,所以根本没有想到此时的李弥化妆成小兵,借着谈判的机会混在其中,顺利的逃出了华东野战军的保卫圈。
李弥逃脱包围圈后又遇见了难题,他对周围环境不了解,很容易就被解放军发现。恰好此时他遇见了刚刚被俘虏后放回来的国民党小兵汪新安。李弥本来就能说会道,很快两人就结伴而行,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。
汪新安是个爱财爱权的人,李弥心里明白,想要让其帮自己就要给他好处,于是他大胆表明自己的身份,并承诺只要汪新安帮自己,那将来定然他想要权有权,要财有财。汪新安哪里见过什么大官,见到李弥如此说,对此更是坚信不疑。
汪新安有一个表哥叫做汪涛,这位表哥有一个密友高大荣就是在当地县政府工作,正好能弄到进出县城所需要的“路条”。李弥再次对三人许下承诺,然后拿着路条朝徐州的方向逃亡。
在汪涛精妙的化妆术和“刘湘年”假身份的帮助下,李弥顺利通过潍坊和高密进入青岛,之后便在老友的帮助下从海路坐船去了上海。
虽然李弥是放弃部队逃跑到上海的,但是他在蒋介石眼中就是不愿意投降,懂得保存实力的人。回到南京的李弥再次得到蒋介石的重用,不仅继续让其负责重建第13兵团的任务,还让其担任福建的国民军总司令。
随着解放军逐渐朝云南挺进,李弥也带领13军在云南地区进行反抗。没想到和李弥一起的军官卢汉生选择投诚,这让李弥有了背后被捅刀的感觉,突入起来的变化也让其部队士兵损失惨重,不得不退到滇南和缅甸一代活动。
虽然随着云南的解放,李弥的小股部队无法对我军形成威胁,但是他们经常组织骚扰进攻也让我军烦不胜烦。甚至在李弥军队后期的时候,他带剩余的部队进入了缅甸、老挝、泰国交界地,继续对我军的边境地带进行袭扰,不仅扰乱了边境地带的安全,也对缅甸、老挝、泰国交界地的治安造成不良影响。
1953年,我军彻底将云南及其边境地带控制,李弥部队已然没有了生存空间,于是蒋介石将李弥召回台湾,并委以重任。
1972年12月,李弥因病在台湾去世。在他这一生中没有什么拿出手的功绩,唯有“逃跑”的能力比较突出,作为一个带兵的司令,这样的能力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讽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