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的深秋季节,新疆泽普县第一公社的一个汉族队,两个上了岁数的汉族农民,正在县城的巴扎上卖自家养的羊,他们脸上没有喜悦,似乎急于出手这些羊,要的价格远低于市场价,每只羊只要给二三十元就成交了。这么低的价格很快吸引了一大群人,争先掏钱准备购卖 1980年深秋,新疆泽普县第一公社的汉族队,两位上了岁数的汉族农民在县城巴扎上卖自家养的羊。羊价低得离谱,每只二三十元,比市场价少了一大截。这消息传开后,巴扎上立马围了一群人,争着掏钱买羊。可这两位老农脸上没半点高兴,反而透着股急迫劲儿,想赶紧把羊处理掉。这事儿咋看都不对劲,背后到底发生了啥? 那时候是1980年代初,中国刚迈进改革开放的大门。新疆作为边疆地区,经济还不太发达,民族关系也挺复杂。泽普县在新疆西南部,维吾尔族占大多数,汉族人相对少。汉族队虽然人不多,但他们在公社里挺重要。他们的农业技术好,种庄稼产量高,还搞园艺队,种杨树、苹果树、梨树啥的,既绿化了环境,又给村民赚了钱。县城瓜果蔬菜市场也多亏了汉族队的供应,日子过得还算踏实。 可就在这时候,麻烦来了。当时新疆有些地方宗教极端思想冒头,一些坏心思的人散布谣言,说要排挤汉族人。这些谣言在维吾尔族群众里传开了,虽然大多数人没当真,但还是让汉族农民心里犯了嘀咕。这两位老农就是听信了这些谣言,觉得在新疆待不下去了,担心自个儿的安全,琢磨着卖了羊赶紧回内地老家。 他们低价卖羊的举动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想清家产走人。这事儿要真成了,不光他们一家受影响,整个公社的稳定都可能出问题。幸好,公社书记库万尼牙孜吐地及时发现了不对劲。他是本地维吾尔族人,从1950年土改开始干基层工作,1976年当上公社书记,经验老道。他知道汉族队对公社多重要,也明白民族团结是啥分量。 库万尼牙孜吐地一听说汉族农民卖羊,立马赶到巴扎,劝他们先别急着出手,把羊赶回家。他心里清楚,这不单是卖羊的事儿,而是谣言闹出的乱子。他回到公社后,赶紧采取措施,先是卡住手续,不让干部给汉族村民开介绍信,拦住他们离开的路。然后他亲自跑去汉族队,跟村民聊,摸清他们为啥想走。 这一聊才知道,村民是怕了谣言,觉得自己在这儿没安全感。库万尼牙孜吐地没急也没恼,他耐着性子跟大家解释,说这些谣言是坏人故意放出来搞乱的。新疆是各族人民一块儿打拼出来的家,政府一直在推民族团结,汉族村民在这儿是自家人,没人会赶他们走。他还开了社员大会,把话摊开讲,告诉大家谣言靠不住,团结才靠谱。 这番努力没白费,汉族村民慢慢放下了心里的疙瘩,打消了走人的念头。羊没卖成,他们继续留在公社干活。到了1981年,公社农业大丰收,汉族队的贡献尤其大。这事儿过去后,不光公社稳住了,也给新疆的民族团结添了块砖。 库万尼牙孜吐地的做法挺接地气,也挺有担当。他没啥大道理,就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,谣言再厉害也拆不散团结的心。这故事听着简单,可背后是基层干部的智慧和责任感。要没他这么一拦一劝,说不定就真有好些人走了,公社也得跟着受损失。 再说说那时候的谣言,其实也不新鲜。哪会儿社会信息闭塞,谣言一传十十传百,容易让人慌了神。现在想想,当时的汉族农民为啥信了?还不是因为日子过得紧巴,心里没底。幸亏有像库万尼牙孜吐地这样的干部站出来,把事儿摆平了。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,也挺有意思。1980年代的泽普县,跟今天比起来,条件差远了。可民族团结这根弦,那时候就绷得紧紧的。谣言差点让汉族农民离开,但团结的力量硬是把他们留住了。这不就是新疆发展的根儿吗?各族人民一块儿干,啥困难都能扛过去。
1949年,宋庆龄在上海问道:“陈赓,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?”面对师母询问,陈
【3评论】【1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