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8年3月,国民党整90师中将师长正在怒骂小电话兵,甚至开了两枪恫吓。小电话

混沌于浮云 2025-04-28 18:25:59

1948年3月,国民党整90师中将师长正在怒骂小电话兵,甚至开了两枪恫吓。小电话兵看性命难保,把驳壳枪对准了师长,连开20枪。 1948年3月,国共内战打得正激烈,宜川战役成了西北战场的焦点。国民党整编90师是守宜川的主力部队,可惜战局对他们不利,前线连连失守,后勤也跟不上。部队里人心惶惶,士气低得不行。整编90师本来是国民党的精锐,可到了这个时候,内部问题已经憋不住了。师长严明是个硬派作风的人,脾气火爆,管兵靠的就是高压和铁腕。仗打得不好,他就拿手下撒气,士兵们早就憋了一肚子火。 严明这人,不是啥值得歌颂的角色。他在部队里是出了名的暴躁,动不动就骂人,甚至动手。通讯断了、前线失利,他就觉得是下属无能,从来不反思自己指挥有没有问题。对士兵来说,他不是个带头的榜样,反而更像个压在头上的包袱。3月1日那天,通讯又断了,他气急败坏地冲进营房,把矛头对准了负责电话的孙玉彬。扇耳光、开枪吓唬,这种事对他来说稀松平常,可这次他踢到了铁板。 孙玉彬,17岁,家里穷得叮当响,参军是为了混口饭吃。他在整编90师干的是电话兵的活儿,每天就是接线、修线,低调得不行。严明对他尤其苛刻,动不动就责骂,甚至罚他站岗挨饿。小伙子表面老实,可心里那股不服气早就攒下了。3月1日那天,严明又是骂又是开枪,孙玉彬忍无可忍,终于爆发了。他掏出驳壳枪,对着严明连开20枪,直接把人送走了。这不是啥英雄壮举,就是一个被逼到绝路的小兵,做出了最极端的选择。 那天的事儿发生得太快。严明开了两枪,营房里鸦雀无声,大家都以为孙玉彬会继续低头挨骂。可他突然动手,20声枪响过后,严明倒下了。士兵们愣住了,谁也没想到一个不起眼的小电话兵敢这么干。严明一死,部队里那股压抑已久的情绪全炸开了。有人恨严明恨得牙痒痒,有人怕事情闹大,但没人敢站出来指责孙玉彬。这事儿就像点燃了导火索,部队的秩序彻底乱了套。 严明的死,直接让整编90师雪上加霜。宜川战役本来就打得艰难,师长一倒,指挥部乱成一团。士兵们本来就对严明不满,见他死了,反倒觉得松了口气。有人开始合计出路,有人提议干脆投降解放军。没过多久,部队代表就跟解放军联系上了。第二天早上,整编90师残部放下武器,成建制投降,彻底散了架。这次投降,不光是军事上的失败,更暴露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烂摊子。 孙玉彬杀了严明后,没跑也没藏,就那么站着。部队投降后,他被解放军收编了。一个小兵敢反抗暴虐的上司,这事儿在解放军里传开了,大家都觉得他有种。后来他跟着解放军打仗,还立了不少功,拿了勋章。1950年战争结束,他回了陕西老家,种地过日子,挺低调。他的名字没啥人记得,但这事儿却成了个小传奇。 整编90师的投降,加速了解放军在西北的胜利。宜川战役后,解放军收复延安,国民党在西北的防线彻底崩了。孙玉彬这20枪,虽然是个人的冲动,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矛盾。严明这种军官,靠压迫管人,最后把自己搭进去了。而孙玉彬的反抗,也让大家看到,压迫到头了,老实人也能豁出去。这事儿不大,却是个信号:人心散了,队伍不好带了。 孙玉彬不是啥大英雄,就是个普通小兵,被逼急了才动手。可他的20枪,不光干掉了严明,还震垮了一支部队,甚至间接推了历史一把。这说明啥?权力要是乱用,底下的人迟早会反弹。国民党军队里,像严明这样的人不少,像孙玉彬这样敢反抗的也不少。这种矛盾攒多了,垮掉是迟早的事。反过来看,孙玉彬的反抗也让人琢磨:一个人豁出去,能不能真改变啥?

0 阅读:286

猜你喜欢

混沌于浮云

混沌于浮云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