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11日采访,广东,一位36岁程序员被裁后,没有寻找新的工作,而是一头扎进股市,结果是一天净亏了7万块钱,整体亏损上百万!不仅亏光了,家里还借了不少贷款!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数据显示,2024年一季度,超过30%的互联网公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优化,其中35岁以上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成为重点裁减对象,在这股裁员寒流中,一个特殊群体的转向格外引人深思:被裁程序员转战股市的比例高达15%,远超其他行业的失业人群。 在这群"理性人"转向股市的浪潮中,陈先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,作为一名拥有十年编程经验的资深程序员,他的思维模式与大多数IT从业者相似:逻辑严密,数据敏感,习惯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,正是这种特质,让他们在面对股市时,往往倾向于用程序化思维去分析市场,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模式。 当程序员的逻辑思维遇上股市的非理性波动,一场认知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就此展开,他们习惯性地将股市视为一个可被算法攻克的系统,甚至开发出自动选股程序,妄图用技术手段战胜市场,这种源于专业背景的过度自信,恰恰成为了他们在股市中频频受挫的根源。 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股市中,散户面对的不仅是价格波动,更是专业机构的精准布局,技术分析固然重要,但市场的走向往往受到众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,包括政策变动、突发事件、群体心理等,这些变量的复杂性,远超任何技术模型的预测能力。 当一个人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股市,心理防线就会变得异常脆弱,盈利时容易产生盲目自信,亏损时又易陷入非理性补仓,最终在贪婪与恐惧中失去判断力,这种情况下,再严密的技术分析也难以起到预期效果。 归根结底,专业能力与投资能力是两个不同的维度,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成功,并不必然转化为投资市场的胜利,财富积累更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,而不是寄望于一夜暴富的侥幸。 对于当代职场人而言,这个案例带来的启示意义深远:在面对职业转折点时,保持清醒的头脑比追逐投机机会更为重要;在规划人生第二曲线时,脚踏实地的积累比冒进的冒险更有价值;在寻找财务自由的道路上,理性的克制比盲目的冲动更容易接近目标。 信息来源:女子记录36岁程序员丈夫痴迷炒股,“入市”十多年亏损上百万去年7月份被裁员,不仅亏光了家底还借了不少贷款,呼吁理性炒股-海报新闻
程序员自己买衣服效果并不好。
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