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2年,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,突然收到女神杨绛的一封信,信里只有一个字,“怂

小博大史 2025-04-29 14:08:56

1932年,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,突然收到女神杨绛的一封信,信里只有一个字,“怂”!无缘无故被骂,钱钟书有点生气,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封情书。随后他也只用一个字回信,却不想就这样抱得美人归!

那年在清华园,杨绛和钱钟书第一次见面,两人都对彼此有好感,但谁都没有表露出来。

杨绛是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,不讲究“男方主动”那一套,于是给钱钟书写了封情书,以做试探。

虽然是情书,但只有一个“怂”字。

一般人看到这样的情书,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,甚至还会生气自己被骂了。

那么,杨绛为什么这么写呢?

原来,“怂”字拆开来,是“人”和“心”。杨绛是想借此问钱钟书:你心上有几个人?

这种文字游戏,想来也只有文人雅士才玩得来,而且还得是灵魂契合那种人。

钱钟书便是,他不仅读懂了杨绛的小心思,还用同样的方式回了信。

回信中,钱钟书也只写了一个字:“您”。

意思显而易见:我的心上只有一个你。

杨绛收到回信后,知道两个人心灵相通,一时竟感动得落泪。

这两封一字情书,成了文坛的一段佳话,更成就了一段好姻缘。

此后,两人便确立了恋爱关系。相识三年后,便携手走进婚姻殿堂。

那是1935年7月,夏天中最炎热的时候,但两人都穿上了正式的礼服,在苏州庙堂巷举行西式婚礼。

杨绛是新式女性,本不接受传统叩拜旧礼。但钱钟书家传统,为了照顾他的难处,杨绛做了妥协。她在回忆录里写道:

“从旧俗,行旧礼,一点没有”下嫁“的感觉。叩拜不过跪一下,礼节而已,和鞠躬没多大分别。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,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,不合适不要结婚。”

对杨绛来说,婚礼不过是一个短暂的仪式。真正值得重视的,是两个人漫长的往后余生。

婚后,杨绛无奈地发现,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丈夫,生活上竟然笨手笨脚,完全不会照顾自己。

因此,当钱钟书准备前往英国留学时,还没毕业的杨绛因为担心丈夫的生活,便决意跟随丈夫去英国。

后来杨绛庆幸,还好自己跟了来,否则钱钟书的生活简直难以想象。

才到英国第一天,钱钟书就不小心磕掉了半个门牙,满口鲜血的模样,让杨绛看了心疼不已。

渐渐地,杨绛发现丈夫越来越多的“小毛病”:不会打蝴蝶结,分不清左右脚,甚至不会用筷子……俨然一个笨拙的小孩。

面对如小孩般笨拙的钱钟书,杨绛心甘情愿包揽了全部家务,成为一个老妈子的角色。

不久后,杨绛怀孕住院了。钱钟书一个人在家,每次做错事,都要跑到医院向杨绛“请罪”:

打翻墨水,弄坏了房东的桌布;弄坏了门轴,上不了锁;额骨上长了个大大的包……

每一次,杨绛都是轻轻笑着,温柔回应:

没事的,我会洗;不要紧,我会修;没关系,我会治……

她的每一次不要紧,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钱钟书来说,都是一种莫大的宽慰和包容。

正因为有了杨绛的爱护和包容,钱钟书才能安安心心做学问。

杨绛认为:“我最大的功劳,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。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。他淘气、天真,加上他过人的智慧,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,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。”

当然,钱钟书也不是一味地索取。很多时候,他会一大早起来,笨手笨脚地准备简单的早餐,然后悄悄端到床上,等杨绛醒来。

在杨绛吃早餐的时候,钱钟书会像一个邀功的孩子一样,不断问她:味道怎么样?好不好吃?喜不喜欢吃?

简单的早餐,平凡的烟火气,便足够幸福。

但是,这样幸福的小日子,并没有维持太久。

受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,杨家和钱家不得不举家迁移到上海避难。钱钟书夫妇带着对家人的牵挂,辗转法国多地才买到回国的船票。

回国后,他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,不得已分开两地。

杨绛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,还要在钱、杨两家奔走,照顾老人和孩子。

而钱钟书独自前往西南联合大学教书,因为压力太大,每年都要被病痛折磨。

经历半生流离,1977年,两人终于在北京安定下来。

那年,钱钟书67岁,杨绛66岁。两人相守相望,只希望此生不再分开。

只可惜,天不遂人愿。

1994年,钱钟书因病住院,杨绛日日陪伴在病床边。

她说:“离别拉得长,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?我算不清,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,愈怕从此不见。”

到了1998年,钱钟书的病情越发严重。他对杨绛说了最后一句话:“绛,好好活!”说完便安详离世了。

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纵然相伴一生,总有人会提前离开。

往后的日子,杨绛像钱钟书期待的那样,坚强地生活下去。只是没有了钱钟书的陪伴,内心总归的空落落的。

2016年,105岁的杨绛去世。按她自己的说法是,她回家了,跟钱钟书团圆去了。

只有爱人在的地方,才是家。

钱钟书曾评价杨绛:“我见到她之前,从未想到要结婚;我娶了她几十年,从未后悔娶她,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。”

在这句话之后,杨绛回了一句:“我也一样。”

0 阅读:45
小博大史

小博大史

小博大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