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管后的2秒钟内,就发生了碰撞,果然没有让余承东的预言落空。 这三位女孩开的可

艾尼瓦尔江说科技 2025-04-29 14:53:43
接管后的2秒钟内,就发生了碰撞,果然没有让余承东的预言落空。 这三位女孩开的可是小米SU7标准版,咋样,这款车可是全靠视觉方案,没用激光雷达哦。 余承东早就提醒过,要是路上放个静止的货柜,靠纯视觉方案的车子可还是会碰上去。 再说了,要是广告牌或楼房反射到摄像头,那摄像头可就暂时看不见东西了。 要是前面有突发状况,那就有可能耽误最佳反应时机。 在高速路上,这三个姑娘开启了智能驾驶模式,可惜前方的障碍物竟没被系统发现。 她们迅速接手了驾驶,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。 这场悲剧几乎是余承东三年前所预测的翻版。2022年,华为智能驾驶的负责人余承东在一个技术论坛上提出了一个"死亡测试"的概念:他说纯视觉方案在夜间遇到静止障碍物时,很可能会失灵。当时现场一片哄笑,有些人认为这是为了打压竞争对手,还有人对他的说法表示嘲讽,觉得他在危言耸听。如今,惨痛的现实就摆在我们面前,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关乎生死的技术路线争斗。 在深夜22点44分,德上高速公路的光线强度只有23勒克斯,相当于月光下的能见度。此时,小米SU7标准版的摄像头阵列就像个戴着墨镜的醉汉,根本看不清楚路。施工路段的三角锥桶反射率不到15%,在纯视觉系统的算法里,这些障碍物不过是些噪点,根本没法辨认。 数据显示,车辆在碰撞前2秒才会发出警报。这2秒的含义可真不简单,以116km/h的速度,车子每秒移动32米。当系统终于认清了路障,死亡的阴影已经在62米之外冷冷地盯着你。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标准版车型的算力只有84TOPS,处理这场危机需要0.8秒,那驾驶员实际能反应的时间就只剩下1.2秒。 说到这儿,搭载激光雷达的MAX版本就能避免这场惨剧。禾赛的128线激光雷达,能在200米外精准扫描到5厘米的障碍物,点云密度可是摄像头的20倍呢。可惜,这三位姑娘为了省下的3万元差价,最终付出了代价。 小米的声明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话术:驾驶员接管后碰撞时速97km。不过,要是咱认真看看时间线,从系统报警到撞击就仅仅2秒。人眼接收到信号到踩刹车大约得0.3秒,再加上大脑判断环境又需要0.5秒这套生理反应可是在进化了百万年后形成的,偏偏还得在0.8秒内做出生死抉择,真是不容易啊。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制动踏板的开度数据。撞击前,驾驶员的刹车开度竟然只有38%。这在工程师看来,简直就是用牙签去撬卡车啊!专业的车手在紧急制动时,踏板的开度一般都超过80%。可不是姑娘们不想活,而是在慌乱情况下根本没来得及深踩。 车企总是在用户手册里藏着免责条款:辅助驾驶不能替代人类。可是在广告中,情况却大相径庭:雷军亲自示范SU7自动泊车,直播间的主持人大声喊着全程零接管。这种销售宣传的矛盾感,简直就像烟盒上写的吸烟有害健康,带着一丝黑色幽默。 事故现场最让人心痛的细节,就是那辆烧成框架的车里,三具碳化的遗体依旧保持着推门的姿势。家属疑惑为什么车门锁死,小米客服则提到了应急机械拉手的设计。不过,问题来了:当12V电源损坏,车身变形卡住的时候,那个藏在车门夹层里的拉手,简直比保险箱密码还难找。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的宋健教授进行过一个实验,结果显示磷酸铁锂电池在97km/h的撞击下,热失控反应居然只需12秒。而国家标准要求的车门自动解锁时间则是30秒在这场生死竞速中,那些姑娘们连一点机会都没能捞到。 更加离奇的是,雷军去年炫耀的防弹涂层西瓜,在实际碰撞中变成了一个空话大概是皇帝的新衣。那颗从六楼掉下去完好无损的西瓜,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现实中物理定律的重击。 在社交平台上刷到智驾解放双手的种草视频,再看看事故时间轴上那让人心寒的2秒死亡倒计时,心里难免会有种荒唐的错位感。车企把L2的功能包装成L4,而消费者却把这些辅助驾驶当成了真正的自动驾驶这样的集体幻觉,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醒悟呢? 余承东的预言成真了,可这可不是某个车企的失利。从特斯拉到小鹏,从视觉派到激光雷达派,整个行业都是在摸索中前行。关键在于,有些公司把用户当成实验品,而有些公司至少给这些实验品准备了个救生圈。 这起事故的奇怪之处在于,谁都没犯错:女孩们是按照手册操作辅助驾驶,汽车公司提供了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,监管部门也批准了技术方案。可是,三条人命就这样没了,像水珠掉进火油锅,连个声响都没有。 也许我们可以问问:评论区的朋友们,你们敢把自己的性命交给车载系统吗?
0 阅读:35
艾尼瓦尔江说科技

艾尼瓦尔江说科技

艾尼瓦尔江说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