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4年,八路军兵工厂因为缺黄铜,无法生产子弹,一个农民知道后,便来到根据地,嘿嘿笑道:“黄铜啊,我家有800斤呢!”
我国军队向来都有火力不足恐惧症,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年我军实在是太穷了,技术太落后了,没有资金与技术支持制造出先进的军工产品。
新时代以来,我国从装备落后质量差的局面一跃而成为全球前三的军事强国,实在是令人不胜唏嘘。说起当年我国军备的落后情况,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。
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八路军积极筹备军火打击日寇,但是消耗量实在是太大,远远不能有效地补充新的枪支弹药。而蒋介石政府非但不予以帮助,反而处处掣肘八路军的正常生产活动。
为了解决弹药的问题,在聂荣臻司令员的带领下,晋察冀军区成立了专门的军备供给部。各个级别的军队部门,广纳工业人才,开办大大小小的兵工厂与机械厂,为后来我国的军事制造业打下了基础。
这些兵工厂分工明确,有的专门负责生产枪支,有的专门负责制造手榴弹,有的专门生产子弹。由任九如负责的9连就是一个专门生产子弹的兵工厂。
这个兵工厂成立于1941年,在河北平山县,建立之初就已经初具规模,而且后来又继续招募了更多的技术工人,所以产出也越来越高,曾经创下了一天生产1万发复装子弹的记录。
所谓复装子弹,就是用打过一次的弹壳重新填装火药再安上弹头,修复后就是一枚新的子弹。这都是因为当时铜矿的冶炼技术不先进,制造不出高品质的铜皮,而采用的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工业部工矿队决定两手准备,在提高冶炼技术的同时,又从民间的铜制品里提炼合格的铜材。最后经过一番努力,两方面都获得了成功。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帝国完全陷入了被动,八路军对侵华的日军也开始了大反攻,弹药消耗量实在巨大。为了减少运输弹药消耗的时间,9连将兵工厂搬迁到离前线最近的阜平县吴家庄。
但是这一决定又带来了新的问题,由于阜平县离铜矿开采地太远,自身消耗的原材料没有办法及时得到补充。本指望靠夺取日军的铁路网和电线网来解决这个问题,但是随着日军战略收缩,这些“原材料”也距离根据地越来越远。
这让任九如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,为了保障前线的子弹供应,他不得不采取先前使用过的办法,重新大规模收集使用过的弹壳,进行二次利用。
但是即使采取如此办法,子弹还是供不应求,前线告急,急需弹药补充。这让任九如很是头大,他只好去找首长请求支援。
首长程子华听到汇报的消息也很着急,战士们浴血战斗、奋勇杀敌,没有子弹简直就是以身喂狼,这让他怎能不急呢?
可是兵工厂急需的铜铁如果能找的来早就弄来了,不至于等到前线告急才来想办法。思来想去,他决定向乡亲们发起募捐,把乡亲们家里不用的废铜烂铁都收集过来,用以解决原材料的不足。
募捐活动开始后,广大民众积极响应,砸锅卖铁的支援部队,对他们来说,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打鬼子保家卫国,自己捐献这点废铁又算得了什么?
此时,有个叫李盛兰的人也站在军民的队伍里,他一声不响地望着这里发生的一切。
李盛兰本来是个贫苦的佃农,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难,简直是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,他常常向上天感叹生活的艰辛。
但是自从八路军来到他的家乡后这里的一切都变了,八路军政府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,鼓励开垦荒地,在这种政策下,李盛兰不仅有了自己的田地,还有了自己的房子。他打心眼儿里感激八路军,所以听说八路军需要铜铁制造子弹的时候,他也来了。
眼看着活动就要结束,李盛兰抢先一步走到一位首长面前,说:“同志,你们要的铜有什么特别条件吗?铜钱可以吗?如果可以我家里有千八百斤的铜钱呢。”
这位首长就是程子华,他敏锐地觉察出事情不简单,就说:“老乡,这些铜钱可都是来之不易的财富啊,我们不能要,你留着好好过日子。”
可是李盛兰却坚决不肯回去,他说:“首长,您有所不知,这些铜钱都是我捡来的。”原来,那一年由于生活实在是太苦,家里揭不开锅,李盛兰外出刨树根吃,谁知道就在大树底下让他挖出来几贯铜钱。
李盛兰很高兴,把几枚铜钱拿到市面上去换粮食,谁知竟然被几个地痞给盯上了。他们自称是博物院的工作人员,说铜钱这种文物不能随便交易,需要上缴。
李盛兰不肯他们就强行索取,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大打出手,李盛兰抢他们不过,只好留下铜钱走人。自此他把剩余的铜钱都藏了起来,再也没有动过,省的被不轨之人给盯上,招来灾祸。现在他把这些铜钱捐献出来,也算了了自己的一桩心事。
程子华见如此情况,便派了几个人员随李盛兰到家里去取铜钱,打开地窖一看,满满当当的足有一千斤之重。
后来程子华宴请所有捐献铜铁的老乡吃饭,大家一起吃炒菜与清汤面条,军民其乐融融好不开心,大家都说那顿饭是他们吃过的最踏实最美味的一顿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