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5年,苏州巨富潘祖年病重。临终前,他支开旁人,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,恳切地对她说:“你守寡2年,真是委屈你了。但我死后你一定不要改嫁,我有要事相求!”孙媳妇重重地点点头。 但孙媳妇丁达于心中却很是忐忑:她一个外姓人,能受得起什么嘱托呢? 谁知潘祖年竟坚定地缓缓开口道:“你一定要守护好,潘家的那两尊大鼎!无论如何,都不能卖掉它……” 丁达于重重地点了点头,她刚嫁过来时,就知道这两尊大鼎是潘家的传家宝,也是潘祖年最珍惜的东西。尽管她对鼎所知甚少,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责任。 过了很久之后,丁达于才知道这两尊鼎的来历,那既是一个关乎友情的故事,也是一个家族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而努力的历史。 潘家家世显赫,是苏州的四大名门望族之一,历代先祖不是大官就是学者。到了潘祖荫这一代时,他也凭借学识才干挑起了家族的大梁,不但官居二品,还是光绪年间赫赫有名的书法大家。 潘祖荫和当时的朝廷重臣左宗棠关系不错,有一年,左宗棠遭人陷害险些送命,多亏潘祖荫冒死进谏,才将他拉回了鬼门关。 左宗棠自然对潘祖荫感激不尽,便将自己收藏的一尊西周大鼎送给了他。潘祖荫爱不释手,又购置了一尊大克鼎相配,打算当作潘家的传家宝世代相传。 然而潘祖荫的几个儿子都英年早逝,眼看香火将断,潘祖荫只好选了弟弟做继承人。 然而命运仿佛存心和潘家作对,潘祖年的几个孩子竟也接连早夭。潘祖年无奈之下,只好过继堂兄的孙子潘承境,免得潘家后继无人。 潘承境也没能逃过家中其他男丁一样的结局——他刚刚和丁达于结婚,还未来得及留下子嗣,便神秘暴毙。只留下丁达于孤独守寡。 两年间,丁达于虽然悲伤,却不消沉,接过亡夫身上的担子,将潘家打理得井井有条,已经有了当家主人的风范。 年迈的潘祖年看着孙媳妇,觉得她是个能担当大任的人,便在临终前将守护大鼎的任务交给了她。为了避免潘家其他人不服,潘祖年给丁达于改姓为潘,入了潘家的族谱,成了名正言顺的女主人。 潘达于也不负期望,接管日渐式微的潘家以后尽心尽力地经营,竟逐渐让它恢复了往日的繁荣。 而觊觎大鼎之人也络绎不绝,但潘达于不忘祖父的嘱托,不论面对怎样高的价格,都表露出绝不售卖的态度。 后来日本人入侵中华,大肆烧杀抢掠,眼见就要扫荡到潘家这里。潘达于知道自己势单力薄,为了保护大鼎,她想了个办法—— 找木匠打一个巨大的木箱!再将大鼎们装进去,埋到地里,等敌人走后再挖出来! 这个办法果然奏效,日本人翻了个底朝天,也没发现大鼎的下落,只好抢了别的值钱东西、将潘家砸了个稀烂后悻悻离开了。 家徒四壁的潘达于只好带着族人赶赴上海避难,这时,仍有人觊觎下落不明的大鼎,想出高价购买,但被潘达于严词拒绝。 她始终没有忘记潘祖年的嘱托和恩情,没有忘记大鼎的历史文化价值。 知道1951年,中国已经全面解放的时候,重回故土的潘达于挖地开箱,终于将两尊大鼎取了出来。 接着,她做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:无偿将大鼎捐献给国家!因为这时民族的文物,不应当埋没在潘家手中。 潘祖年在天有灵,想必也不会反对。毕竟他钟情的,也是大鼎的文化价值。 随后,潘达于又陆续捐赠了400多件文物。当时上海博物馆给她寄来奖状和奖金,她只留下奖状留作纪念,奖金却悉数退回。她不图名利,只求对得起自己的民族和良心。 2007年,101岁的潘达于与世长存,她的一生是坚韧而无私的一生,她用一生承担起了责任,守护了国宝和尊严。
1925年,苏州巨富潘祖年病重。临终前,他支开旁人,只留下20岁的孙媳妇,恳切地
鉴史忆往呀
2025-04-30 11:58:41
0
阅读:9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