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4年,刘少奇到湖南调研,顺路去看了40多年没见的姐姐,没想到却被姐姐一句话问住了。 60年代,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刘少奇,为了能更加全面、真实地了解民情,决定亲自下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。他深知来自基层的汇报中时有夸大和谬误,要是不能了解到真实的民生情况,很可能会令地方百姓受苦。 刘少奇选定的第一处目标地点,就是自己阔别已久的老家湖南。这里熟悉、亲切,还能见到许久未见的家人。1961年,彼时已63岁的他终于回到了故乡,身着朴素布衣的他,看上去和当地的农民没什么区别。 但仅围着村子走了两圈,刘少奇就微微皱起了眉头:眼下本是农忙时节,村中应当是人来人往、朝气十足的样貌,但举目望去,田中几乎寸草不生,村民们也都疲惫而消沉。 这显然不是自己熟悉的家乡,也不符合一个温饱村落给人留下的印象。刘少奇又驱车来到了牧场,只见奶牛干瘪而瘦弱,养猪场的猪个个瘦骨嶙峋,环境也十分恶劣。 刘少奇决定在此下榻,于猪场中住了整整六天,每天晚上,阴冷的雨水都会透过头顶的烂木板漏下,滴在刘少奇和随行人员的身上。取暖的稻草早已被村民们捡走,他们不得不忍受寒冷和恶劣天气的侵袭。 多日的切身体会令刘少奇对村民们当下的处境感同身受,无比同情又无比震撼:这么大的一个村庄,物资竟匮乏到了这个程度,连牛羊都食不果腹,人又如何能填饱肚子呢? 刘少奇决定展开走访调查,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垂头丧气的孩子,据了解,这些最该补充营养的小孩,平日里也只能吃野菜和树皮充饥。粮食在村中是奢侈品,再有钱的人一天也吃不上一顿杂粮饭。 4月12日,刘少奇抵达了湖南湘江支流的“红旗大队”,想和当地居民进行深入而真实的交流。但最开始,民众们出于重重顾虑,只报喜不报忧,随着刘少奇真诚的劝说,他们才将处境的艰辛宣之于口。 透过他们的诉说,刘少奇这才知道此地的民生之艰苦,紧急调配了一些粮食前来支援,并严格要求当地政府对此加以重视。多日的走访之后,刘少奇接连解决了数个地区的问题,在临走之前,他打算和多年未见的大姐叙叙旧。 彼时的大姐刘绍德已年迈体弱,视力和听力都大不如从前,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打磨变得模糊不已。但在认出刘少奇后,她拉着弟弟的手,轻声问:“老弟,大家都在念着你呢。你在中央,可要多关心关心我们这些老百姓……” 刘少奇听罢百感交集,他得知大姐过得也并不好,连忙调来许多粮食帮忙。他说:“我从来没有忘记大家,虽然现在困难,但我们早晚有一天能否挺过这一切的!” 临别之际,刘少奇紧紧握住姐姐的手,他不知道下一次相见会是什么时候,但如果他来就意味着此地有困难需要解决,那么,他宁愿下一次永远不会到来。
1956年,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,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:“恩来,刘嫂子在哪?”在
【10评论】【1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