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,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,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。可是2012年又将他从教科书中删除,原因让你心服口服。 1988年,一个15岁的少年在扑救山火时牺牲,他的名字叫赖宁。那年,他的故事传遍全国,感动无数人,后来还被写进教科书,成为一代人的榜样。可到了2012年,这个曾经家喻户晓的“英雄少年”却突然从教材里消失了。为什么一个被歌颂了二十多年的故事,就这么没了? 赖宁,1973年出生在四川省石棉县,家里条件在当时算得上不错。爸爸是县水电局局长,妈妈管财务,生活挺安稳。可赖宁不是那种被宠坏的孩子,他性格温和、真诚,同学邻居都喜欢他。他还特别爱地质和地理,经常跟小伙伴跑去海子山捡石头,搞了个“金龙探险队”,在山里玩得不亦乐乎。那时候的海子山可不是啥安全地儿,干旱一到,山火就跟家常便饭似的。 1988年3月,海子山又着火了。这次火势特别大,威胁到了附近的油井和卫星接收站,情况紧急。赖宁听说后,二话不说就带着小伙伴冲去救火,用松枝使劲拍打火苗,想帮着把火控制住。县里领导一看火太大,赶紧让孩子们撤。可赖宁不甘心,趁人不注意又跑回了火场,继续扑火,结果被浓烟困住,第二天找到时,已经没了气息,只有15岁。 这事儿传开后,全国都炸了锅。赖宁被追认为烈士,还得了“英雄少年”的称号。他的故事被写进小学课本,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。那时候,谁没听过赖宁?谁不想学他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?可谁也没想到,这故事在教科书里待了二十多年后,2012年突然就被删了。 赖宁的故事为啥会被删?核心原因其实是教育理念翻天覆地的变化。80年代那会儿,国家特别推崇“奉献精神”和“英雄主义”。赖宁一个小少年,为了救火牺牲自己,太符合当时的社会氛围了。他的事迹被捧上天,成了教育孩子的活教材。可到了21世纪,社会变了,教育目标也变了。现在大家更强调“珍惜生命,别瞎冒险”,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来说,安全比啥都重要。 想想看,赖宁虽然勇敢,但一个15岁的孩子,没啥专业训练,也没防护装备,就跑去扑山火,这事儿放今天谁敢鼓励?万一孩子看了课本,觉得“哇,赖宁真牛,我也得这么干”,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咋办?教育部门不想让孩子们误以为这种冒险是对的,所以就把他的故事拿掉了。这逻辑挺实在的,孩子的安全比啥都金贵。 还有个大背景——消防工作早就不是当年那样子了。80年代,消防力量薄弱,山火一起来,经常是老百姓自己上。赖宁那时候扑火,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的无奈:专业消防员不够,装备也差,只能靠大家伙儿齐心协力。可现在呢?消防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,装备齐全,扑火这种高危活儿压根轮不到普通人,更别说未成年人了。 赖宁的牺牲虽然让人敬佩,但也暴露了那时候安全意识的缺失。现代社会希望孩子学会的是:遇到危险别逞能,赶紧找专业人士帮忙。这么一对比,赖宁的故事虽然感人,但确实跟现在的现实有点脱节。教材删掉他,也是想让教育跟得上时代,别误导孩子。 有人可能会问:删了赖宁,是不是要把他彻底忘了?其实不是。赖宁的勇气和无私,依然是值得敬佩的。他的故事被移出教材,不是否定他,而是换个方式去理解他的意义。英雄主义没错,但得有个度,不能让孩子觉得牺牲自己是唯一的出路。 教育的目的不是光讲过去的故事,而是要教孩子怎么面对未来。赖宁的故事,其实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80年代,大家缺的是精神力量,赖宁正好填上了这个空缺。可到了2012年,社会已经不缺英雄榜样了,反而更需要理性和安全意识。教材的变化,就是价值观更新的结果。
1988年,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,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。可是2012年又将
运赛过去
2025-04-30 13:58:28
0
阅读:1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