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波罗计划创造的“工作分解结构(WBS)”,已被改造为:目标颗粒度 = (可交付成果数)/(总任务数×执行周期) 这个公式可以理解为: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时,每个时间单位里要完成的“有效产出”有多细。 颗粒度越高(数值越大),说明: 1.目标拆得越细致——把大目标拆成了更小的、能快速完成的任务。 2.成果越具体——每做一点事马上能看到成果。 3.执行路径越清晰,执行周期越短,你越容易掌控进度——像用温度计测体温一样,能直观看出目标完成进度。 4.越容易执行到位——就像沙子越细越容易塑形一样,任务越细,越容易在限定时间内完成,从而避免拖延 ,这就像跑马拉松时,盯着下一个100米的路标,比想着42公里更容易坚持。 颗粒度越低(数值越小),说明目标规划得不够细致,或者说拆得太大,执行周期太长。 例如,计划用1个月(执行周期)开发一个App(总任务数)。 如果拆分成“每天完成1个功能模块”(30个可交付成果),目标颗粒度 = 30/(1×30) = 1(颗粒度极高)。 如果拆成“每周完成需求文档”(4个可交付成果),颗粒度 = 4/(1×4) = 1(同样高,但实际可能更粗,因为每周才交付一次)。 颗粒度不是越大越好,这是因为一方面,我们不可能无限简化步骤;一方面,我们要找到质量与效率的平衡点。 最终目标是通过合理拆解,让“颗粒度”既不过于粗糙(难以执行),也不过于细碎(难以管理)。 总体而言, 颗粒度高:适合复杂、风险高的项目,比如IT开发,需要严格跟踪每个小任务的进度。 颗粒度低:适合简单或时间紧迫的项目,比如小型装修,快速完成大块任务即可。 所以,若想提高颗粒度(让目标更细),可以增加总任务数(拆解更多小任务),延长执行周期(例如从“每天”改为“每周”),或减少可交付成果数(聚焦关键成果)。若想降低颗粒度(减少管理复杂度),可以反向操作。 简单来说,这个公式是用数学的方式衡量“项目管理的精细程度”,帮助团队判断是否需要更细致地拆分任务或调整时间安排。 这个公式在其他方面也有更为广泛地应用,例如, 写代码:功能模块数/(代码行数×开发周期)——颗粒度越高,说明代码越简洁高效。 做PPT:有效页数/(调整次数×加班时长)——颗粒度低,可能是反复改版浪费时间。 带团队:完成项目数/(开会次数×项目周期)——颗粒度低,意味着陷入无效会议。 万能生活指南我的宝藏兴趣 正版书籍 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 曾仕强 你按部就班 达到成功目标
阿波罗计划创造的“工作分解结构(WBS)”,已被改造为:目标颗粒度=(可交付
管理者的哦
2025-05-01 07:40:20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