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世凯在短短83天的帝王生涯中,推行出的各种政策让百姓怨声载道、苦不堪言,唯独货币制度迅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接受和认可。 从1912年清朝灭亡,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是什么原因,让“袁大头”成为民间流行最广的货币? 甚至在他本人去世35年后,新中国政府都还在发行推广“袁大头”。 袁世凯的《国币条例》,究竟成功在哪儿? 1914年2月,袁世凯公布了民国时期第一则《国币条例》,宣布了新币“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”的铸造和发行。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袁大头”。 要知道,银圆在当时并不算什么稀奇玩意儿,清末时期的清政府也曾发行过一种银圆“龙洋”。 但由于铸造技术参差不齐;各省的银币制式极其不统一,重量有轻有重,白银含量也各不相同。 加上当时各地军阀、民间也在私自铸造银币,导致国内的货币市场乱象丛生,最终“龙洋”迅速地退出了历史舞台。 在而后的时间,曾还有两种货币短暂取代了“袁大头”的位置。 1935年11月3日,在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,国民政府决定放弃“银本位”制,实施“法币”政策,由中央银行专司纸币发行。 看上去,民国似乎度过了一个“黄金十年”。 但长年累月的战争,加上内部腐败与外汇封锁的这种内忧外患下,国民政府被迫大量印制法币,民间急速通货膨胀。 从1935年11月4日到1948年8月19日。 我们可以通过《中国物价史》来直观地感受到由于法币贬值带来的物价变化。 1937年,一百法币可以买下两头大牛,而到了1948年,在当时的上海理一次发居然高达240万法币,一百法币只能买到四粒大米。 最可笑的是,某些地方直接把法币偷偷回收制成纸浆,或者直接把法币当成废纸卖掉,得到的价值比法币本身还高。 为了让沉寂的金融市场起死回生,国民政府再次改革,推出“金圆券”。 但这次币制改革的最终结果,正如《北平无战事》中蒋介石对曾可达所说的; “可达同志,我们失败了。” 法币系统的崩溃是注定的,而袁世凯的国币政策能成功也绝非偶然。 在当时,每个“袁大头”重量都严格规定控制在6.408钱,不仅统一,拿在手上也是沉甸甸的,非常有份量。 并且“袁大头”中含有大约89%的银,白银是当时很多工艺品和艺术品的重要原料。 纸币会贬值,袁世凯也可能会倒台,但袁大头融化了后还是实实在在的银子。 这也让老百姓们拿着袁大头有安全感,也更乐意接受。 仅在1915年到1916年间,南京造币厂就生产了3.7亿袁大头,全国共计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.5亿之多。 老百姓要的不是纷繁复杂的货币政策,而是一种能兼顾流通、保值且统一的货币,仅此而已。 1948年,共产党领导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。 而1951年,沈阳造币厂却破例生产了一批袁大头,并由新中国政府投入市场。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是,在当时的大环境下,老百姓已经对纸钞失去信心。 加上之前的战争,整个社会百废待兴,政府无法在短时间内将人民币推行至全国,尤其是甘肃、云南、西藏等西南边陲地区,仍然有很多人只认同实实在在的银币。 当时的新中国政府也完全理解百姓,于是为了稳定边陲地区的经济稳定,特意发行了一版可于市面流通的袁大头用于过渡。 最终,随着老百姓们对共产党信任越来越高,人民币的推广才得以全部完成,至此,袁大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 我们暂且不讨论袁世凯是枭雄还是小人,但单从货币政策上来说,袁大头的发行是极其具有历史意义的,也为后面的《废两改元》提供了必要条件。 这也算是他唯一一个从人民角度出发而推行的政策,事实证明,不管什么政策,以人为本才是硬道理。
袁世凯在短短83天的帝王生涯中,推行出的各种政策让百姓怨声载道、苦不堪言,唯独货
平原隐者吖
2025-05-05 10:57:41
0
阅读: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