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当年红军欠了我家四百大洋,你们还给不给?”2015年,一位落魄老人出现在政府大门口,他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,字迹模糊,但依稀看到借条俩字。
落魄老人名叫杨明荣,是湖北省孝感市偏僻村落的一位农民,那天他穿着家里唯一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赶到了孝感人民政府门口。
局促的他不知道该找谁咨询,在门口徘徊不定,值班的工作人员见他一直走来走去,便主动过来问他怎么了。
只见杨明荣在口袋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纸张,紧张的开口问:”如果政府欠了钱要找谁要?“这一问让工作人员很震惊,赶忙拿过纸条查看。
只见纸条上字有点模糊,写着借粮证看着这条上了年份了,仔细看看落款竟然是军队的番号。工作人员赶忙请老人到办公室,并电话联系了上级。
上级领导听到工作人员汇报后很是惊讶,赶忙找了专人过来验证纸条真伪,经过核验后无误后,领导便温和的询问老人,这纸条的来历。
杨明荣拽了拽衣角,紧张的开口这欠条是他的爷爷杨长银留给他的。杨长银是孝感当地的乡绅,生意做的极大,在当地小有积蓄,在村里有不少土地。
1920年带末,蒋介石发动内战,全面绞杀国内共产党人士。国民党不择手段疯狂围剿共产党军队,逼迫很多队伍不得不转移。
1929年红一军团在转移过程中,路过了杨长银所在的村子。那时候的红军缺钱缺粮,除了国际援助的钱,大部分物资来自于战争缴获。
杨长银作为当小有名气的富豪,听说过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的口号,心里一片忐忑,然而红军到了村子里,纪律严明,没有任何剥削。
杨长银悬着的心落下了,看着队伍里受伤的士兵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大,心里一酸,主动组织村民拿出了家里的药材粮食交给红军。
红一军的队长正在叮嘱战士们不要干扰当地村民生活,便听到有人来报村民们送来了粮食和药材。他赶忙跑过去查看,才得知当地乡绅带头送来的,心里很是感动。
看不到送粮食的人,他只能先让战士将东西收下,主动找到了杨长银,表示队伍不能随意收老百姓的东西,这是队伍规律。
杨长银知道红军不易,坚决表示了这是村子里所有人的决定,决计不能退回,甚至他还拿出了400块大洋,表示这是自己的捐助,绝对不会泄露出去。
队长见状无奈又感动,看拗不过大家,只能收下钱,同时留下了一张欠条,写明这钱和粮食是借的乡亲们的,等战争胜利后可联系他们兑换。
红一军的举动让老百姓感动,红军离开时,大家纷纷表示了不舍。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,新中国的成立,杨长银也慢慢变老了。
在临终之前,杨长银将欠条交给了杨明荣,一直拉着他的手说不管怎么样不要去兑换这笔钱,这是我们家的荣誉。
然而杨长银离世后,因为发展环境不佳,经营不善,家业越来越差,到杨明荣这一辈,家里已经破产,娶妻生子的杨明荣一直种地养活一家人。
不幸降临,杨明荣的妻子身患重病,让这个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,为了能给妻子治病,杨明荣跟家里亲戚借钱,变卖了家里各种财产,依然不够手术费用。
走投无路的杨明荣想起了那张欠条,他知道他不应该,但是他没有办法,他去祖祠给祖宗上了香,说明了缘由后踏上了去市政府的路。
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,杨明荣的故事讲到这里,大家都唏嘘不已,有的在感慨杨长银的借钱大义,有的感慨红军战士的不易。
领导在确认欠条后,按照1:100的比例给杨明荣了4万元,并换回了欠条,这张欠条如今放在烈士纪念馆中展示,向后人展示着红军对历史的负责。
杨明荣拿着钱终于给妻子做了手术,术后的妻子恢复良好,很快两人便回了老家,幸福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