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9年,唐宪宗趁郭贵妃不在宫里,想临幸她的宫女郑氏,他说:“听说相士算出,你可以生下天子,今天特来求证!”郑氏娇羞地说:“任凭陛下安排。”唐宪宗宠幸了郑氏,没成想一击即中,十三皇子李忱出生。 按理说,皇子出生是大喜事,可郑氏心里清楚,自己不过是郭贵妃身边的侍女,在这深宫里根本没什么名分。郭贵妃出身显赫,娘家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后人,平时在宫里说一不二。郑氏生怕自己生下皇子会遭人忌恨,平日里走路都轻手轻脚,连抱着李忱喂奶时,眼睛都时不时往门口瞟,就怕哪天郭贵妃突然来找茬。好在唐宪宗对这个儿子还算看重,虽然没给郑氏晋位分,但也让乳母好好照料李忱,宫里的下人见皇上偶尔来瞧瞧小皇子,也就不敢太怠慢郑氏。 李忱长到三四岁时,渐渐看出些门道。别的皇子穿着华丽的绸缎,身边跟着一堆太监宫女,可他的生母郑氏还是穿着侍女的青布衣裳,连拜见其他嫔妃时都得低着头。有一回,他在花园里碰到太子李恒,也就是后来的唐穆宗,太子身边的随从故意把他往水坑里推,笑话他是“宫女养的野孩子”。小李忱摔得满身泥,却咬着嘴唇没哭,从那以后,他见了人就耷拉着脑袋不说话,时间长了,宫里都传十三皇子脑子有点笨,反应慢半拍。郑氏看着儿子装痴卖傻,心里跟刀绞似的,可又没法说破,只能偷偷掉眼泪,夜里抱着李忱念叨:“儿啊,咱娘俩在这宫里没靠山,只能先把锋芒藏起来。” 唐宪宗在位时,李忱虽然不受重视,但好歹能平安长大。没想到宪宗去世后,宫里的局势就像走马灯似的变。太子李恒即位成了唐穆宗,可穆宗只做了四年皇帝就驾崩了,接着他的儿子唐敬宗、唐文宗、唐武宗先后登基,短短二十多年换了四个皇帝。这期间郑氏母子更是谨小慎微,尤其是唐武宗,性格暴躁,对这些兄弟侄子都不放心,李忱作为宪宗的儿子,没少被猜忌。有一次武宗设宴,故意让李忱坐在首席,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问他话,李忱却像个木头人似的,只会嗯嗯啊啊,武宗跟大臣们笑成一团,说这十三叔就是个傻子,从此也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。 谁能想到,这“傻子”李忱心里比谁都明白。他把宫里的明争暗斗都看在眼里,趁没人的时候就偷偷读书,跟着宫里的老学究学治国之道。郑氏看着儿子表面痴呆,背地里却如此用功,既心疼又欣慰,她知道,相士说的“生下天子”或许真的会应验,只是得等个时机。 机会终于来了。唐武宗病重时,宫里的宦官们想找个好控制的傀儡皇帝,思来想去,觉得整天傻呵呵的李忱最合适,于是就把他从亲王宅邸接进皇宫,拥立为帝,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宣宗。刚登基时,大臣们都等着看这个“傻皇帝”的笑话,可李忱一开口就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,他说话条理清晰,对朝政弊端了如指掌,一上来就罢免了武宗时期的权臣李德裕,整顿吏治,提拔贤能。郑氏也从一个没人瞧得起的宫女,成了尊贵的皇太后,搬进了兴庆宫。 李忱在位期间,对内减轻赋税,重视农业,对外收复河湟失地,平定吐蕃叛乱,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后,终于迎来了一段相对安定繁荣的时期,史称“大中之治”。老百姓都说,这傻皇子原来是装的,心里跟明镜似的。而郑氏每当想起当年唐宪宗那句“生下天子”的话,都忍不住感慨,命运这东西,还真就应了相士的预言。她从一个侍女到皇太后,吃了多少苦只有自己知道,好在儿子争气,没让她这几十年的隐忍白费。 李忱登基后,对母亲郑氏极为孝顺,每天早晚都会去给母亲请安,宫里的人这才明白,当年那个躲在角落的小宫女,如今成了天下最尊贵的女人。郑氏的故事也成了宫里的一段传奇,下人们闲聊时总说,人不可貌相,说不定哪天身边的小角色,就成了改变命运的关键人物。
809年,唐宪宗趁郭贵妃不在宫里,想临幸她的宫女郑氏,他说:“听说相士算出,你可
雨后清新心舒畅
2025-05-06 00:12:20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