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,女汉奸李香兰将被执行枪决,谁料,临刑前她突然解开胸口扣子,从胸前掏出

良奥谈娱乐圈 2025-05-12 11:22:22

1945年,女汉奸李香兰将被执行枪决,谁料,临刑前她突然解开胸口扣子,从胸前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,法官看后惊出一身冷汗,直接将她无罪释放。 1945年秋天,上海滩的风里裹着胜利的焦灼味。 街边电线杆上贴满抗日标语,黄包车夫边跑边吆喝“东洋鬼子滚出中国”,报童举着油墨未干的报纸冲进人堆,头版头条印着“汉奸李香兰明日枪决”。 老百姓攥着报纸直咬牙,谁不知道这女人唱《夜来香》红遍半边天,暗地里给日本人当喇叭筒。 刑场设在龙华寺后头,青砖墙上弹孔叠着弹孔。 李香兰裹着灰布囚衣,脚镣拖过青石板哐当响。 法警推她到墙根,她突然攥住领口喊:“我有话说!”法官拧着眉毛接过张皱巴巴的纸,对着日头眯眼瞧——纸上盖着日本佐贺县衙门的红戳,写的是“山口淑子,大正九年生”。 这事儿得从二十五年前讲起,辽宁灯塔县北烟台村有个日本铁路职员山口文雄,媳妇生了个闺女取名淑子。 小丫头五岁就能哼东北二人转,上学后跟着白俄老师学美声,十四岁在沈阳广播台唱《渔光曲》,听得大姑娘小媳妇抹眼泪。 日本人瞅准这棵好苗子,把她塞进“满映”电影公司,改名叫李香兰。 那年月满大街贴着《支那之夜》海报,电影里中国姑娘被日本兵打耳光,转脸就爱上人家。 李香兰在镜头前笑得甜,背地里拿手绢擦嘴角血丝——导演嫌她挨巴掌时表情不够陶醉,亲自上手扇了七八回。 她唱《满洲姑娘》给关东军劳军,台下中国劳工拳头攥得咯吱响,日本兵却举着酒瓶喊“再来一首”。 上海沦陷那阵子,李香兰搬进霞飞路公寓。早晨喝法式咖啡,晌午穿旗袍拍《万世流芳》,夜里在百乐门唱《夜来香》。 有个戴金丝眼镜的日本军官常来捧场,送她镶珍珠的团扇,扇面上写着“日满亲善”。她不知道这人在南京城墙上砍过战俘,只觉得他谈吐比中国导演文雅。 1945年8月9号,李香兰在跑马场开告别演唱会。 周璇上台献花时,美军B-29轰炸机正往长崎扔原子弹。 半个月后日本投降,歌迷举着“汉奸”大字报冲进她家,梳妆台上的法国香水砸得稀碎。 军统的人从衣柜夹层搜出和服,押她时说了句:“穿旗袍装中国人,你比川岛芳子还会演。” 公审那天南京路挤得水泄不通,检察官念她演过十三部亲日电影,旁听席老大娘抄鞋底要砸人。 李香兰盯着法庭国徽发呆,想起北平女中那个午后——同学问“鬼子打进来怎么办”,她答“站城墙上吃枪子儿”。 如今真到了生死关头,贴身藏着那张日本户籍证明,早被冷汗浸得字迹模糊。 放人的消息传开,茶馆里说书先生把醒木拍得震天响:“您猜怎么着?这李香兰压根不是李家的种!”老百姓不买账,往遣返船扔烂菜叶。 船离岸时,作曲家黎锦光在码头吹口琴送《夜来香》,琴声混着浪头拍打声,像给那个真假难辨的时代画句号。 回日本的山口淑子改行当记者,七十年代跑中东战场,见着巴勒斯坦难民就想起东北老乡。 有回在贝鲁特,老太太硬要把孙子塞给她:“教他像冈本公三那样搞革命!”她吓得连夜换酒店,这才明白艺术和政治扯上关系,比踩钢丝还凶险。 晚年当参议员那阵子,她常翻中日建交的老照片。 电视里播小泉拜鬼,她杵着拐杖写公开信:“别往中国人伤口撒盐”。 2014年秋天她走的时候,中国外交部说了句“为中日友好出过力”,这话搁七十年前,够枪毙她十回。 参考资料:李香兰-百科

0 阅读:255

猜你喜欢

良奥谈娱乐圈

良奥谈娱乐圈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