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8年,28岁竺可桢博士毕业,被女校长堵在家里。对方语出惊人:“你娶我妹妹,不然不准走!”20年后,竺可桢想起来,忍不住抱着妻子嚎啕大哭。 信源:朱英.《近代中国女性先驱张默君与妇女运动》.《妇女研究论丛》, 2002(1): 54-60. 1918年,初夏的杭州,细雨绵绵。刚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的竺可桢,正准备南下回到浙江高等学堂任教,行李早已收拾妥当,火车票也已备好。 他站在家门前,望着屋外的雨幕,思绪飘得很远。未曾料到,一场突如其来的“埋伏”,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。 门“砰”地一声被推开,一位气势逼人的女子走进来,正是杭州女校的校长——张默君。 她穿着笔挺旗袍,眼神凌厉地看着竺可桢,劈头一句:“你若不答应娶我妹妹张侠魂,今天别想出这门!” 竺可桢一时愕然,不知如何作答。他与张侠魂不过几面之缘,谈不上深交,更无儿女情长。 可张默君强势而执着,态度坚决:“我妹妹虽非大家闺秀,却有志有才,不输男子。她若跟了你,是你的福气!” 张侠魂,名如其人,性格直率果敢,自幼在进步家庭中长大,思想开明,追求独立自由。 她与竺可桢的接触虽短,但对这个严谨、沉静的青年科学家颇有好感。而张默君作为姐姐,一直希望为妹妹寻得一个真诚可靠、才德兼备的伴侣。竺可桢,正中下怀。 竺可桢那晚回信寥寥数语:“愿余生相伴,共进退。” 婚后,张侠魂放弃了远赴法国留学的机会,留在国内相夫教子。她并不甘心只做家庭主妇,但她深知竺可桢肩负着更大的使命。 她说:“你的事业是国家的未来,我的事业就是支持你。” 婚后,张侠魂原本已获法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正打算赴巴黎深造。 竺可桢刚刚回国,正值教育振兴之时,学校人手紧缺,事务繁重。她看着丈夫日夜伏案,忙于课业与科研,终是悄然将那封留学信封封存,未曾提起。 她没有放弃求学的渴望,而是将这份渴望化作内在的力量,用在了丈夫和家庭身上。 那时家境清寒,竺可桢薪资微薄。张侠魂一面操持家务,一面教导儿女,还主动帮丈夫誊抄讲义、整理实验数据、翻译外文文献。 她虽没有正式站上讲台,却几乎参与了丈夫所有的学术准备工作。 有一次,竺可桢为了赶写一篇重要的论文通宵未眠,翌日却要为一批德国学者做汇报演讲。 张侠魂心疼地守在书桌旁,亲手为他做茶、揉肩、查资料,甚至在他疲惫至极、几欲放弃之时,低声劝道:“你不是为了自己,是为这个国家种下种子。” 1937年抗战爆发,浙江大学随政府西迁。张侠魂带着孩子,踏上颠沛流离的逃难路。行李散尽,孩子生病,她自己也因劳累过度几度晕厥。 可每当竺可桢面露疲惫,她总是笑着打趣:“咱们这是学术界的‘长征’,我怎能拖后腿?” 一天夜里,大雨倾盆,校舍屋顶漏雨,张侠魂抱着女儿,一夜未眠。第二天清晨,竺可桢披着湿衣,回来看到妻子疲惫的眼神,顿时心如刀绞。 那一刻,他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的“国之大义”背后,是妻子的默默付出与牺牲。 她曾对女儿说:“你父亲是为民族而活的,而我,是为你父亲而活。” 20年后的一天,竺可桢整理旧信,翻出那张1918年写给张侠魂的信纸,字迹已泛黄。他望着信纸,眼眶湿润。 那一刻,他放下了手中笔记本,走到张侠魂身旁,像个孩子般伏在她膝前,抱住她,失声痛哭。 他哭,不是悔恨,而是深深的感激。他终于明白,这一生他虽在学术上斐然有成,在政务上战战兢兢,但最幸运的,是娶了一个愿为他挡风遮雨、无怨无悔的女子。 这一对文人夫妻,没有海誓山盟,没有轰轰烈烈,却用一生的坚守,书写出最深情的篇章。 张侠魂陪伴竺可桢走过风雨动荡的年代,竺可桢则将她写入自己的日记、回忆与生命的最深处。
1918年,28岁竺可桢博士毕业,被女校长堵在家里。对方语出惊人:“你娶我妹妹,
柳烟绕古堤
2025-05-14 12:31:46
0
阅读: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