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35年,兵部想把岳钟琪“斩立决”,雍正说再等几天,谁料几天后雍正暴毙。后来金

柳烟绕古堤 2025-05-14 18:15:00

1735年,兵部想把岳钟琪“斩立决”,雍正说再等几天,谁料几天后雍正暴毙。后来金川叛乱,只见62岁岳钟琪默默穿上盔甲,沙哑道:“大清由我来守护!” 信源:百度百科——岳钟琪 紫禁城内一场不寻常的御前会议正在兵部大堂中悄然展开,气氛压抑而紧张。几位兵部尚书联名上奏,要求“斩立决”四川总督岳钟琪。 “岳钟琪擅离职守,处置不当,纵敌深入,兵败折将,应以军法论处!”主事者振振有词。 这一奏章迅速呈至御前。 雍正帝披着貂裘,坐在养心殿内,眉头紧蹙。他的脸色苍白,眼角布满血丝,身体早已不如从前,但一听“岳钟琪”三字,眼中仍泛起复杂的光芒。 沉默许久,他沙哑地开口:“岳钟琪之才,朕心知肚明。他非贪功之人,朕要再等几日,听听他如何分说。” 兵部尚书抬头欲言,却见皇帝已缓缓起身,低声道:“此人若死,大清再无良将。” 谁也未曾料到,这“几日”的宽限竟成为岳钟琪的救命符——也是雍正帝的绝笔决定。就在奏折还未等回音时,十一月的一日凌晨,雍正帝忽然在圆明园寝宫中暴毙,终年58岁。 京城一片哗然,新帝弘历继位,年号“乾隆”。 乾隆初登大宝,大清尚未安宁。西南边陲,金川叛乱之火再次燃起。金川土司仗恃山势险要,招兵买马、抗拒朝廷命令,袭扰边关。驻守边疆的将领多无能为力,战事一再告急。 朝堂上,有人提议派年轻新将,有人提议请援外地兵马。但乾隆却始终皱着眉头,未置一词。 直到户部尚书将一封旧奏章悄悄呈上。 那是岳钟琪三个月前递交的请求:“老臣年迈,病骨支离,然边患未平,若朝廷信我,愿披甲再征,死而无悔。” 乾隆读罢,只沉默一句话:“岳钟琪,尚在否?” 有大臣劝阻:“岳公已年六十二,恐难担重任。” 乾隆摆手而断:“有岳钟琪一人在,西南未必可乱。” 于是,一道金榜诏书飞赴成都。 彼时,岳钟琪已隐居幕府,头发斑白,行走需人搀扶。得诏那日,他正扶着老仆在庭院中晒日头。 忽见数骑快马而来,尘土飞扬,为首者一身官服,双手奉上黄绫诏书。 岳钟琪双手接过,展开诏书,眼神由模糊渐清,字字入目。 片刻后,他缓缓跪地,声音沙哑却坚定:“微臣领命。” 当晚,他将旧日战甲擦拭干净,一一披挂,盔甲沉重,仿佛压在一具垂老之躯上。但那一刻,屋中仆役皆感到,一道熟悉的战将之气,又回来了。 “老爷……”一名随侍十余年的兵士哽咽。 岳钟琪没有看他,只淡淡地说:“我这一生,守的是大清的边疆。西南既然未定,我怎敢老去?” 数月后,岳钟琪亲率川兵五万,披坚执锐,直逼大小金川。 面对悬崖峭壁、诡秘地形、层层暗哨,岳钟琪没有急于进攻。他深知金川地形之险、民风之悍,若一味死打硬拼,只会重蹈覆辙。 于是他分兵设伏,遣人深入藏地,晓以大义,收买人心,断其粮道。又用反间计,使金川诸部互生猜忌。短短三月,大小金川粮草告急,内部纷争不断。 “兵贵神速!”岳钟琪一声令下,大军顺势而入,如破竹势。大小金川首领措手不及,兵败如山倒。最终,数年未平之乱,一役而定。 凯旋之日,乾隆亲自下诏:“岳钟琪,镇边功勋,堪为百世将臣。” 朝堂上下皆叹:“岳公老而不朽,诚为我朝柱石。” 西南平定后,岳钟琪婉拒朝廷赏赐,请求告老还乡。乾隆虽不舍,仍准其所请。 临行那日,他立于成都城门,望向远山叠嶂,身披旧甲,眼含热泪。 “我大清江山,万里河山,愿再无烽火。” 年已六旬的老将,骑着一匹白马,缓缓消失在远方的霞光中。 他的一生,从未离开“守边”二字。 他的背影,永远留在了金川的群山之间,成为后人敬仰的“定边老将”。

0 阅读:0

猜你喜欢

柳烟绕古堤

柳烟绕古堤

若果你也偏爱于文字的魅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