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5年,王家烈被蒋介石逼迫,交出兵权后考察散心,蒋介石也够意思,给了3万大洋路费,不想,王家烈前脚上飞机,后脚,特务就把他的贵州老窝给“端了”! 信源:百度百科——王家烈 这一年,他47岁,正值壮年,却已嗅到山雨欲来的味道。 作为贵州地方实力派,王家烈自1929年起担任贵州省主席,兵权、财权、地盘三者牢牢掌握在手。 他治军严厉、作风强硬,虽无大规模扩张野心,但在西南诸省中,亦算一方诸侯。然而,他知道自己与蒋介石的矛盾,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。 蒋介石一直忌惮地方军阀尾大不掉,尤其是西南这块多山难控的地盘,蒋介石不止一次借“中央整军”之名,想将各地兵权收归中央。 王家烈向来态度暧昧:表面称臣,实则各自为政。他以为靠山险、人心固,能与南京周旋。可他低估了蒋的手段。 1935年3月,蒋介石派出代表,以“考察西南军事、调研地方政务”为名来到贵阳,实则传达“中央意志”——王家烈必须“养病休养”,交出兵权、财政及省政,赴京“休息”。 蒋介石甚至亲笔致信,语气“亲切”,许诺其“后顾无忧”。 王家烈知这是“软刀子杀人”。他一度犹豫,是否抗命一搏?他手下尚有一个师的嫡系部队,亲信中也不乏死忠。 但他清楚,抗命就等于叛乱,蒋介石必将以雷霆手段清除自己。而在军政复杂、民心未稳的贵州,一旦战火起,必是兵败如山倒。 几日后,王家烈终于妥协。他告诉亲信:“我走一步看一步。南京虽远,但蒋介石总得讲点情面。” 临行前,蒋介石“意思意思”,亲批拨款三万大洋作为“休养旅费”,还安排专机接送。王家烈嘴上感激,心里却明白:这不是体面,是送客。 王家烈一行人由贵阳机场登机,机翼缓缓划破天空之际,他回望故土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始终不信,蒋介石敢对他“痛下杀手”。 可他没想到,自己前脚刚离开,后脚,贵州的政局就翻了天。 就在王家烈飞机离开的当天下午,蒋介石派驻贵阳的特务机构——军统中西南行动处。 已秘密调集兵力,联合中央军驻贵阳部队,在深夜突袭了王家烈在省城的私人公馆、将军府、军械库和几个关键据点。 事前部署缜密,行动雷厉风行。王家烈的亲信多数被一网打尽,有反抗者当场击毙,有逃跑者在逃亡途中被捕。第二天,贵阳街头就贴满通缉王家烈“余党”的布告。 王家烈的家族产业也遭清洗。其二弟王家荣、族兄王家顺被迫“表态”拥护中央,实为软禁。 王家烈费心栽培的军队——以王家烈旧部为核心的黔军三十七师,也被中央军整编,调出贵州,彻底打散。 远在南京的王家烈闻讯时,正入住颐和路某军政招待所。他收到亲信送来的密信,仅寥寥几句话: “将军老窝被端,旧部皆遭收编,部分人已被捕或行踪不明,家人平安,但受监视。请三思再图。” 这时他才彻底明白:自己不是“被请走”,而是“被拔根”。蒋介石没有给他留任何退路。 有人劝他北上继续求官,也有人劝他隐退避祸。但王家烈不甘。他自小穷苦出身,靠着手腕与铁血打拼到一省之主,怎甘心就这样退下? 他试图联络旧部,甚至考虑逃往西南边境,图谋东山再起。然而,军统的眼线如影随形,王家烈的一举一动都被紧盯。 半年后,他被“调任”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顾问,名义上仍享有待遇,实则等同“圈养”。他曾几度请求“南归探亲”,均遭拒绝。 有人说他在南京郁郁不得志,每日借酒浇愁。也有人说他暗中试图联系云南的龙云、四川的刘湘,希望复起,但未果。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,蒋介石放松了对部分旧军阀的限制,王家烈被短暂放出“活动”。但局势早变,旧人星散,新贵崛起,他已无从插足。 终其一生,王家烈未能重返贵州。 他晚年隐居上海法租界,靠积蓄和友人接济度日。1948年病逝,临终前,他反复念叨一句话: “我不是输在枪上,是输在心上。”
1935年,王家烈被蒋介石逼迫,交出兵权后考察散心,蒋介石也够意思,给了3万大洋
柳烟绕古堤
2025-05-13 14:41:16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