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42年,清军将领海龄带着仅剩的40名兵丁冲向英军以死殉国,路上见一妇人抱着个

亲姐姐的艾维 2025-05-18 12:00:01

1842年,清军将领海龄带着仅剩的40名兵丁冲向英军以死殉国,路上见一妇人抱着个婴儿立于道旁,那是他的妻子和孙子。海龄勒住马蹄跟妻子诀别,让她从起火的北门逃出城去,说完抱着孩子跃进旁边的熊熊大火中。 1842年的夏天,长江边的镇江城笼罩在战火硝烟中。 英国远征军的七十多艘战舰横亘江面,黑洞洞的炮口对准这座漕运咽喉要地。 京口副都统海龄站在城楼上,望着江面飘扬的米字旗,握紧了腰间的佩刀。这位满洲镶白旗出身的将领心里清楚,这场仗注定要以命相搏。 镇江城内的守军不过两千四百人,其中半数还是临时调来的青州兵。 这些士兵手里握着祖辈传下来的长矛大刀,抬枪火铳加起来不足百支。 反观江面上的英军,七千多训练有素的海军陆战队员配备着最新式的毛瑟枪,七十余门舰炮的射程覆盖整座城池。 更让人揪心的是,两江总督牛鉴带着上万援军驻扎在丹阳,始终按兵不动。 六月十二日黎明,英军开始登陆作战。 海龄将最后的四百青州兵布防在城墙缺口处,自己带着亲卫队在北门督战。 城头的土炮刚打退第一波进攻,英军的爆破队就用炸药炸开了西门。 浑身是血的传令兵跌跌撞撞跑来报告:青州兵已折损过半,象山炮台守军全部战死。 最惨烈的厮杀发生在城破之后,据《京口八旗志》记载,残余的清军退入街巷,与英军展开逐屋争夺。有个旗兵肠子流出来了,硬是用腰带扎住伤口,抱着炸药桶滚进敌群。 城东茶楼里,十几个伤兵把楼梯拆了当武器,硬是拖住了英军一个连队两个时辰。 这种不要命的打法,连见惯沙场的英军指挥官都在日记里写道:"每个窗口都可能射出子弹,每道门后都藏着死神。" 海龄带着最后的四十亲兵往南门突围时,在烧塌的牌坊下撞见了妻儿。 他妻子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孙子,身后是熊熊燃烧的民宅。 这个平日里温婉的妇人竟出奇地冷静:"当家的只管杀敌去,别惦记我们娘俩。" 话音未落就纵身跳进了火海,后来清理战场的乡民说,那具焦黑的遗体至死都保持着护住婴儿的姿势。 这种同仇敌忾的血性不只存在于军营。城西布庄的伙计们拆了织布机当路障,药铺掌柜带着学徒用捣药杵作战。 有个卖炊饼的老汉,抡着烧火棍打翻了个翻墙的英军,被刺刀捅穿肚子还死死咬住敌人的耳朵。 正如恩格斯在《英人对华的新远征》中感叹:"如果每个中国城市都像镇江这样抵抗,大英帝国的军队根本到不了南京城下。" 但历史的转折往往伴随着争议,战事平息后,江苏巡抚衙门收到举报,说海龄在守城期间滥杀平民。道光皇帝连发三道谕旨,派两江总督裕泰彻查。 经过两个月的走访,《清实录》最终记载:守城期间共处决可疑人员十三名,多为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。 那个最先告状的常镇道周顼,被查出临阵脱逃、诬告上司,判了斩监候。 如今站在北固山俯瞰镇江,还能在古城墙的砖缝里找到当年的弹痕。 焦山碑林里保存着阵亡将士名录,青州兵的名字就占了整整三块石碑。 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陈列着打捞出水的英军佩剑,剑柄上刻着"纪念镇江战役"的英文。这些锈迹斑斑的物件,无声诉说着那场让侵略者胆寒的血战。 (本文参考信源:《清史稿·卷三百七十二》《京口八旗志》《鸦片战争档案史料》《恩格斯军事文集》,镇江博物馆馆藏文献)

0 阅读:0
亲姐姐的艾维

亲姐姐的艾维

亲姐姐的艾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