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8年河南漯河农村,杨钦典出生在土坯房里。那年月庄稼人活得艰难,他家就靠几亩薄地过活。 二十二岁那年,他听说当兵能吃上白面馍,二话不说就奔了胡宗南在西安的军校。 这后生枪法准、腿脚勤快,没几年就混成了骑兵团里的尖子。 要说这人命数也是怪,1945年打完小日本,军统要挑人去重庆看大牢,杨钦典这身板往人堆里一站,立马就被相中了。 歌乐山白公馆可不是普通牢房,关的都是国民党眼里的"红脑壳"。 头天报到,牢头就给杨钦典下马威:"这儿的犯人比狼还凶,可得把招子放亮!" 可没过几天他就觉着不对劲——东北军黄显声军长教他写字,罗世文书记给他讲天下大势,连八岁的小萝卜头都冲他喊"杨叔叔"。这些"要犯"哪像上头说的凶神恶煞? 要说杨钦典心软,那也是真软,轮到他当班,牢里的放风时间能多拖半炷香。 有回宋绮云塞给他张字条,他明知道这是通敌,却揣在兜里装没看见。 这河南汉子心里跟明镜似的:这些读书人讲的话在理,共产党怕是要成气候。 1949年秋老虎正凶的时候,杨钦典接到了要命的差事。 那天晚上,杨虎城将军带着儿子刚进戴公祠,几个黑影就扑了上去。 杨钦典站在外头听着里头的动静,后脊梁直冒冷汗。 轮到小萝卜头母子时,徐林侠跪在地上求饶:"孩子才八岁啊!"杨钦典的手刚掐上那细脖子,就觉着像摸到了烧红的铁。 这时候杨进兴提着刺刀闯进来,刀尖往下一扎,血点子溅了杨钦典满脸。这场景成了他后半辈子的噩梦。 重庆城头换旗那天,杨钦典蹲在公安局门口直打摆子,牢里放走的十九个人里头,有个叫罗广斌的给他写了保书。 公安局老局长拿着材料直嘬牙花子:"按说你该吃枪子儿,可这十九张证明信摞起来比砖头还厚。" 最后大印一盖,不光没治罪,还问他要不要留在局里当差。杨钦典哪敢接这差事,揣着路费连夜往河南跑。 老家刚分了三亩地,杨钦典扛起锄头当起了老实庄稼汉。 可太平日子没过几年,文革风刮到了周庄村。 那天公社来了一队戴红袖章的,当场给他套了麻绳:"国民党狗特务!"这一关就是二十年。 大儿子在村里抬不起头,三十好几才讨上媳妇;老伴天天站村口望,活活把眼睛哭瞎了。等1982年法院送来平反通知,他蹲在老婆坟头哭成了泪人。 要说这人晚景,倒也有几分暖意,九十年代那会儿,《红岩》小说火遍全国,杨钦典被请回重庆作报告。 在白公馆旧址,他指着当年的牢房门跟学生们说:"就这门闩,我哆嗦着手开了三回才弄开。" 2004年烈士纪念日,八十六岁的老头蹲在墓碑前烧纸钱,火星子沾着眼泪往下掉。旁边记者问他后悔不,他抹了把脸:"悔啊!当初要是早开窍两年......" 杨钦典这辈子就像块活化石,刻满了时代的沟壑。 2007年冬,漯河老家的麦子刚种下,这个八十九岁的老人咽了气。按他临终交代,坟头朝着西南方——那边是歌乐山的方向。 (官方信源: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(1982)渝中法刑再字第XX号判决书;《红岩魂》展览馆1998年口述史记录;《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·第卷》)
1918年河南漯河农村,杨钦典出生在土坯房里。那年月庄稼人活得艰难,他家就靠几亩
亲姐姐的艾维
2025-05-28 10:55:40
0
阅读: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