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96年3月,慈禧的心腹,28岁的太监寇连材冒死向她进谏“生死折”,却被绑赴前门外菜市口刑场斩首。然而行刑那天,寇连材神色镇静地整好衣冠,朝着紫禁城方向跪拜九次,然后又向故乡叩头,坦然说道:“我虽然是一个太监,但今日上书言事完全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,就算是被砍头,也无愧于祖先的教诲了。” 北京昌平南七家庄的寇家院子里,1883年深秋的枯叶打着旋儿飘落。 二十三岁的庄稼汉寇世通蹲在门槛上抽旱烟,看着刚满十五岁的儿子寇成元在院里劈柴。 这个读过几年私塾的汉子,肚子里存着好些《水浒传》里的侠义故事,常给儿子讲林冲雪夜上梁山的事。 寇成元十五岁娶了邻村张氏,小两口三年抱俩,又添了个闺女,五口人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十亩薄田过活。 1891年寒冬,寇世通赶集时撞见恶霸强占寡妇田产,仗义执言惹了祸端。 县衙的差役举着"通匪"的罪名文书闯进寇家,抄走了仓里的存粮,牵走了耕地的黄牛。 寇老汉望着空荡荡的院子,一口气没上来栽倒在雪地里。 办完丧事那天,寇成元蹲在父亲坟前,摸出裤腰带里的剪子,咬着牙根往裤裆里使劲——他听人说过,净了身就能进宫当差,月例银子能养活妻儿老小。 养了三个月伤,寇成元改名寇连材,托人进了地安门外五斗钱庄当伙计。 钱庄王掌柜的哥哥在宫里当差,见这后生眉清目秀,写算俱佳,便引荐他进了紫禁城。 慈禧太后梳头房里,寇连材凭着祖传的梳头手艺,把老佛爷满头的青丝打理得油光水滑。 内务府《起居注》记载,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三,慈禧赏赐梳头房太监寇连材白银二十两,这在当时相当于七品知县半年的俸禄。 甲午年间的颐和园里,昆明湖上漂着新造的龙凤舟。 慈禧把寇连材派到光绪身边当眼线,哪知这太监在养心殿当值时,常见光绪皇帝深更半夜还在批折子。 有次撞见皇上拿着《海国图志》问翁同龢:"日本蕞尔小国都能维新,我大清怎么就动不得?"这话像钉子似的扎进寇连材心里。 他想起老家被洋教士强占的祠堂,还有去年回乡时看见饿死在路边的乡亲。 1896年正月十五刚过,慈禧要挪海军衙门六十万两银子修清漪园戏台。 寇连材在值房里听见这消息,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。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,他请了五天假,把攒下的四十两银子托人捎回昌平老家。 临出宫前,他把记了三年见闻的日记本塞给干儿子小顺子,嘱咐他:"要是我回不来,把这本子交给报馆的梁先生。" 刑部大牢的砖墙渗着水珠,寇连材蹲在草席上,借着铁窗透进来的月光写折子。 头一条写"请太后归政皇上",第二条写"停修园子省军费",第三条写"查办贪官救饥民",十条谏言写得字字带血。 这事在梁启超后来写的《戊戌政变记》里提过,说有个太监冒死上书,"其言虽戆,其心可昭"。 菜市口刑场的青石板被三月的细雨打湿,刽子手的大刀片子泛着青光。 寇连材整了整崭新的灰布夹袄——这是用去年太后赏的宫缎做的,朝着紫禁城方向跪了九跪。 围观的百姓里三层外三层,有挑着菜担子的老农,有捏着报纸的学生,都听见他最后那句:"咱就是个剃头的,可也晓得忠孝二字!"这话后来被写进《清稗类钞》,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。 光绪在养心殿听说寇连材问斩的消息,摔了手里的茶碗。 伺候的太监看见皇上背过身抹眼泪,案头的《马关条约》抄本上洇开几团墨迹。 维新派的谭嗣同后来在狱中写诗,其中"去留肝胆两昆仑"那句,有人说暗指康有为和寇连材。 不过这都是野史传闻,正史里就《清史稿·后妃传》提了句"有阉人妄言朝政,诛之"。 寇连材的老婆张氏带着三个孩子在昌平乡下过活,靠着宫里按月发来的抚恤银,把儿子送进了新式学堂。 宣统年间有人去南七家庄打听,村里老人还记得寇家祖坟前立着块无字碑,说是等着"世道清明再刻字"。 现如今昌平县志办公室的档案柜里,还存着当年寇连材托人带出来的日记本复印件,纸页上还能看清"海军衙门"、"颐和园木料"这些字眼。 (官方信源: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《内务府奏销档》、梁启超《戊戌政变记》、北京市昌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《昌平县志(1991-2010)》)
1896年3月,慈禧的心腹,28岁的太监寇连材冒死向她进谏“生死折”,却被绑赴前
亲姐姐的艾维
2025-05-28 14:35:36
0
阅读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