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3年,金庸公然嘲讽说:造原子弹有什么用,百姓都没饭吃了,还不如拿这些钱帮助百姓生活。 1964年圣诞节前夕,香港《明报》编辑部里灯火通明。金庸坐在办公桌前,手中的钢笔在稿纸上停停顿顿,这位平日里下笔如有神的文人,此刻却显得格外慎重。最终,他写下了《有什么不对,请原谅》这个标题,承认《明报》在这场持续一年多的争论中确实失礼,并向各界诚恳道歉。 这份道歉的背后,源于几个月前北京城里的一场特殊饭局。1964年底,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助手金尧如到北京汇报工作,恰逢廖承志设宴,陈毅元帅也在座。席间,金尧如提起了金庸在《明报》上连续发表的那些文章,特别是《要裤子不要核子》以及后来那篇要求陈毅引咎辞职的文章。 陈毅听后十分震惊,他万万没想到自己那句"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"的豪言壮语,竟然在香港引起了整整一年的笔墨官司。他接过《明报》的文章仔细看了起来,房间里一时安静下来,只听得见翻动报纸的沙沙声。过了许久,这位共和国元帅放下报纸,缓缓说道:"其实,我也反思过自己这段话,虽然本意是好的,但说的确实有些片面,查良镛先生从老百姓生活角度考虑也没什么错误。" 更让人意外的是,陈毅接下来的话:"共产党人做事光明磊落,欢迎香港各界继续监督。"他认为应该把自己与金庸的观点结合起来才更为妥当——中国人民不仅要裤子,更要核子。这番话传到金庸耳中时,这位以犀利著称的文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。 回想起两个月前的那个下午,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,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时,全世界都为之震动。有趣的是,金庸此前在《明报》上准确预测了试验时间,他写道内地核试验一定会选在下午三四点左右,因为那时美国正值深夜,根本来不及反应。这个预测完全正确,显示出这位香港文人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。 但即便面对核试验成功的既成事实,金庸在《明报》上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,认为各国核武器应该销毁,内地还是要将老百姓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解决。这种坚持让香港其他几家报社坐不住了,连新华社香港分社也"忍无可忍",这才有了金尧如北京汇报的那一幕。 1963年10月的一个下午,外交部长陈毅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日本代表团。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,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,而苏联又在关键时刻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。那些苏联专家临走时还傲慢地放话:"就是再给中国二十年,他们也造不出原子弹!" 面对这种羞辱,陈毅元帅血气上涌,当着日本代表团的面斩钉截铁地说:"帝修反有原子弹、核子弹,了不起吗?他们如此欺侮我们,他们笑我们穷,造不起。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!"这句话一出口,不仅震撼了在场的外国客人,也很快传遍了全世界。 消息传到香港后,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本就与内地意识形态对立严重,陈毅的"核裤论"立即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。金庸当时是香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《明报》的编务,他一听到这个消息,马上坐到办公桌前,写下了《要裤子不要核子》这篇文章。 金庸在文章中毫不客气地写道:"原子弹有什么用,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。"他认为不知道内地要原子弹干什么,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样会受到威胁。更尖锐的是,他直接指出:"一个国家的人民穷到裤子都没有,就算造出原子弹,国家也不会强大,政权也不稳。"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,香港的报界立刻炸开了锅。《文汇报》马上发表反击文章《怕中国有?是什么人?》,《新晚报》也刊登了《裤子固要,核子也要》,文章中直接把金庸骂成了毫无家国大义的"汉奸走狗"。《大公报》《商报》等左派报纸也纷纷加入战团,对金庸进行猛烈抨击。 但金庸这个人天生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,写了几十年武侠小说的他,骨子里带着一股侠客的倔强。面对围攻,他不仅没有退缩,反而越战越勇,接连发表了《中共制核弹,无益加有害》《若非谣言,便须引咎》等文章。最让人震惊的是,他竟然在文章中要求陈毅引咎辞职,认为既然想要和平,就必须消灭全世界的核武器。 金庸还在文章中强调,就算真要搞核武器,也不能让祖国人民连裤子都穿不上,"穷兵黩武"绝对要不得。他的这些观点虽然激进,但确实反映了当时香港一部分人对内地政策的看法。 有意思的是,这场笔墨官司打得越激烈,《明报》的发行量反而越高。金庸本人也承认,《明报》说到底是区域性报纸,发行量才是它的生存之本。新华社香港分社发现这个情况后,本想给《明报》编辑部施压,但金尧如认为不妥。他分析说,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进度并没有受到国际舆论的影响,而且这种论战客观上也让香港同胞持续关注祖国的核武器发展。 就这样,香港几家报纸你来我往,针锋相对,谁也不让谁。这场争论从1963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64年底,整整一年多时间,直到陈毅元帅那句"骂得有道理的就当挚友、诤友",才最终化解了这场风波。
1963年,金庸公然嘲讽说:造原子弹有什么用,百姓都没饭吃了,还不如拿这些钱帮助
熹然说历史
2025-05-28 15:34:19
0
阅读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