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5年,苏州大户潘祖年临终前,支走所有人,留下20岁的孙媳潘达于,说:“孩子,我走后,大克鼎和大孟鼎将托付于你,哪怕沦为乞丐,也不能卖!”潘达于含泪点头说:“爷爷,放心,我一定照办!” 潘达于,原名丁达于。山西知府丁春之的独女,18岁嫁入潘府。婚后没多久,丈夫潘承镜因病去世。 潘家子嗣甚少,到潘祖年这代,没有留下一男半女,潘承镜还是从旁支过继来的。 没成想,还是没能留下子嗣,就早早走了。潘祖年深受打击,卧病在床。 他看孙媳遇事冷静,沉稳有度,是可以挑大梁的人。 他力排众议,把孙媳改了姓。这样,偌大的家业才有人继承。 此时,日军进入我国大肆掳掠。潘祖年已病入膏肓,他不得不为家族打算。 这天清晨,潘祖年感觉好点,他支开身边所有人,唯独把孙媳留了下来。微弱地说:“孩子,来,走近点。” 说着抓起潘达于的手,继续说道:“潘家对不住你啊!此刻,爷爷还有件事要托付于你。” 潘达于含泪的点头说道:“爷爷,什么事?我一定照办。” 潘祖年说:“我走后,你带着族人,去故乡福州,其他东西能送百姓就送百姓,不能便宜那些日本人。家里的大克鼎和大孟鼎是镇族之宝,更是国家之宝,请务必保护好!哪怕潘家衰败的沦为乞丐,也不能打这两口鼎的主意,不能卖!明白吗?” 潘达于郑重地点头说:“爷爷,请放心,只要我在,我一定保护好这两口鼎!” 没多久,潘祖年去世。潘达于还没来得及将两个大鼎转走,就听说日本人来了。 潘达于连忙找了几个心腹,连夜在屋子正中挖了两个大坑,又让木匠做了两个大盒子放鼎。为了不让人看出来,她细心地,在挖洞时,特地留心了砖头的摆放位置。 几人合力把鼎放入盒中,将盒子订牢放入洞中,将土掩埋砖头铺好。把多余的土,撒到花圃里。 刚做完这些,突然门被踹开,一群日军冲了进来,喝道:“谁是你们当家的?” 潘达于站起身,掸了掸裙子说:“我是这个家的主人,请问各位,大清早的闯入我家,有何贵干?” 这时,日军已在潘家扫荡一圈,搜刮了很多金银珠宝。一日军来到指挥官面前,鞠躬说道:“长官,没找到那两口鼎。” 指挥官走到潘达于面前说:“快说!你们家的宝贝藏哪了?” 潘达于冷笑道:“我们家的宝贝不都在你们手上吗?” 指挥官气的边走边骂:“八嘎牙路!”但他没得到鼎之前。也不敢杀了潘达于。 毕竟,他要在其他人下手前,得到这两个宝贝。 日军走后,隔三差五都会来潘家扫荡一次,并且派人监视,潘家的一举一动。 甚至,不惜贿赂潘家的仆人,好在潘家一直家风不错,大到主人,小到仆人,没一个背叛东家。 就这样,潘达于苦苦支撑着整个家族,直到日军被赶出国土。潘达于这才松了口气。 看着祖国蒸蒸日上,潘达于给上海文物馆,写了封信,要把这两口鼎,捐于国家。 为此,国家给予褒奖,同时给予经济上的补偿,潘达于却分文未收。 她说:“如今,这两口鼎,找到了好去处,就是我最大的心愿!” 潘达于,她没忘记跟祖父做的承诺,她做到了“一言九鼎”。 潘达于的家国情怀,和无私奉献的精神,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。 有志气,不在年纪大小,不在男女之别!爱国是中国人的骨气、豪气、勇气!
1925年,苏州大户潘祖年临终前,支走所有人,留下20岁的孙媳潘达于,说:“孩子
曦月谈
2025-04-01 14:19:07
0
阅读:9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