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1年,已经饿了3天的唐满洋,趁着夜色率部爬上了美军580.7高地,谁知上面一个美军都没有,他一愣:"难道情报有误?" 1951年的春天,朝鲜半岛的战火仍在持续。第五次战役进入尾声时,志愿军部队正在汉城东部地区与联合国军展开激烈交战。 美军第七师和英军第29旅的反攻,让整个问礼里战区的形势变得异常紧张。战火从汉江南岸一直烧到了小理山,双方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持续的拉锯战。 566团作为志愿军南下的尖刀部队,已经深入到汉城东部地区。他们占领的阵地,成为了整条志愿军战线最向南突出的部分。 这支部队的处境非常困难,美军的空中力量切断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线。自5月17日以来,他们就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。 在问礼里一带的阵地上,566团的战士们已经三天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。每个连队都已经打空了背包里最后一把炒面。 三连代理连长唐满洋和他的部下们,只能靠着喝水来填肚子。这支原本拥有百余人的连队,经过连续的恶战,如今只剩下了四十多名战士。 5月20日下午,整个战场的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。美军的运输机在566团阵地上空盘旋,随后大批伞兵从天而降。 这些空降兵占领了位于566团后方的问礼里北山,也就是580.7高地。这个位置非常关键,它可以直接威胁到志愿军的退路。 团长朱彪在得知这一情况后,立即作出了调整部署的决定。他命令部队放弃部分阵地,向主阵地靠拢。 同时,朱彪集中了1连、3连和7连三个精锐连队,准备对美军空降部队发起反击。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,因为此时的566团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。 经过一个月的激战,志愿军在汉江以南的部队都已经疲惫不堪。每个连队只有四五十人的兵力,这样的战斗力与全盛时期相比已经大幅下降。 但是朱彪深知,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这支美军空降部队,整个566团都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。作为一个在华北战场上就以勇猛著称的指挥官,他决定赌上这最后的机会。 下达反击命令时,朱彪特别强调要抓几个活口回来。这不仅是为了获取情报,更是要向全团战士证明,即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,志愿军依然有能力给予敌人重创。 美军空降部队的行动让566团的指挥员们感到困惑。这支从天而降的部队在占领580.7高地后,突然放弃了这个战略要地,转而分散到周边的三个小山头。 唐满洋接到夜袭任务后,立即组织人员研究地形。通过分析敌情,他发现这三座小山呈三角形分布,相互之间可以形成交叉火力。 经过仔细观察,唐满洋选定了其中最为孤立的一座小山作为突击目标。这座山地形较为陡峭,但正因如此,驻守的美军可能会放松警惕。 在出发前,连队司务长老陈为战士们想尽了办法。他发现附近的树木正值发芽季节,于是采集了一些可食用的树芽。 老陈把这些树芽和剩下的最后一点炒面混在一起,熬成了一锅稀汤。每个战士分到一茶缸,这成了他们战前的最后一顿饭。 魏教导员召集全体指战员进行战前动员。他告诉大家,美军空降兵的目的就是要切断566团的退路,现在敌人立足未稳,正是痛击他们的最好时机。 但实际情况比预想的更为复杂。随着566团的防线收缩,美第七师和南朝鲜第二师之间的联络已经恢复。 约两个连的敌军趁机进占了566团身后的问礼里地区。部分敌军还爬上山头,与美军空降兵会合。 这些信息在夜袭开始时,唐满洋他们并不知晓。此时他们最大的敌人是饥饿,连续三天没有正常吃饭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。 晚上八点,突击队完成集结。夜色渐浓,战士们悄无声息地向目标山头推进。没有人知道,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怎样的恶战。 突击队抵达580.7高地顶部时,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。通信员迅速向唐满洋报告了这一情况,确认美军已经转移到附近的三座小山头。 侦察兵很快发现,美军正在这些山头上构筑工事。这些空降兵都是来自美军第二游骑兵连的精锐,他们已经做好了持久作战的准备。 唐满洋立即调整了突击方向,命令部队向最近的一座小山逼近。这些饥肠辘辘的战士们,如同山间的猎豹一般悄无声息地爬上陡坡。 战斗在一声突兀的枪响中打响。唐满洋发现一个美军指挥官正躺在睡袋中,他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。 这一枪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。战士们纷纷投出手榴弹,剧烈的爆炸声在夜空中此起彼伏。 这时,另外两座山头的美军开始了猛烈的火力支援。照明弹升上夜空,将战场照得如同白昼。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,美军的重型武器开始发威。迫击炮弹不断落在阵地上,逼得志愿军不得不寻找掩体。 整个战斗持续了约两个小时,战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。美军空降部队损失惨重,阵亡50多人,另有28人被俘。 这个数字令人震惊,因为它超过了此后美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"沙漠军刀行动"中的全部伤亡。 但这场胜利的代价同样沉重。在战斗最后阶段,被俘的美军趁着照明弹的空隙突然暴动。 他们试图夺取看守战士的武器。最终,这些企图反抗的俘虏全部被击毙。 这场战斗成为了第五次战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它粉碎了美军通过空降作战切断志愿军退路的企图。
1950年11月29日,一个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,弃守高地,将美军50多辆坦克
【2评论】【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