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近期针对“游烟”(边走边抽烟)问题推出一系列治理措施,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部分烟民的抵触。例如,在和平公园内,劝导员劝阻吸烟时遭遇一位上海大爷激烈回怼,称“女士让她们去死好了”,这一事件反映出控烟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。 在和平公园的控烟劝导中,一位大爷在儿童乐园附近吸烟,面对劝导员“为了大家的健康,请到吸烟点”的提醒,不仅拒绝配合,还以激烈言辞回应:“女士让她们去死好了,你健康就可以了,我们不要你管”。类似情况在大宁公园等其他场所也有发生,部分烟民对劝导置之不理或情绪反弹。上海市民对“游烟”普遍反感,调查显示超九成市民反对游烟,近六成市民经常遭遇此类问题。然而,仍有烟民认为室外吸烟是个人自由,抵触管控。 上海在8个网红地标(如外滩、豫园、武康路等)推行“疏堵结合”策略,包括设置吸烟点、志愿者劝导、电子屏宣传等,暂未采取罚款等强制手段。部分场所通过智能摄像头、语音提示等技术加强监管,并将控烟要求纳入商户租赁合同,强化责任约束。 部分市民认为柔性措施效果有限,尤其在面对态度强硬的烟民时,缺乏强制处罚导致管控流于形式。例如,和平公园一天需劝阻数十起吸烟行为,但部分烟民仍不配合。支持者认为游烟危害他人健康与城市形象,应严格限制;反对者则认为室外空间应保留自由,过度管控可能侵犯个人权益。 专家建议借鉴新加坡、米兰等地的经验,通过立法明确户外禁烟范围并设定罚款。例如,米兰规定吸烟需与他人保持10米距离,违者罚款最高1800元人民币。治理游烟不仅是法律问题,更需通过长期宣传重塑公共行为规范,提升市民对二手烟危害的认知。 上海此次控烟行动体现了对公共健康与城市文明的重视,但柔性措施与市民自觉性的结合仍需时间检验。冲突事件凸显了立法细化与执法强化的必要性,未来或需在“劝导”与“处罚”之间寻求更平衡的治理路径。
上海近期针对“游烟”(边走边抽烟)问题推出一系列治理措施,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部
君旭和趣事
2025-04-02 15:14:09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