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夜,81岁的乾隆忽然下旨召79岁的愉妃侍寝。传旨的太监一听,以为自己听错了,

除夕夜,81岁的乾隆忽然下旨召79岁的愉妃侍寝。传旨的太监一听,以为自己听错了,一愣神。就被乾隆大声斥责:“愣着干嘛,还不快去!”他赶忙一溜小跑,跑去给愉妃传旨。

他边跑边想,这都什么事啊!宫内可有规定,后宫妃嫔过了50岁就不用侍寝了。

这位乾隆爷刚纳了两位年轻貌美的答应,怎么会在除夕夜,要召78岁的愉妃侍寝呢?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
愉妃,珂里叶特氏,也叫海佳氏。她比乾隆小2岁。由于当时满清一直存在满蒙联姻的传统,所以当时的愉妃被雍正皇帝赐给乾隆当侧室格格。

她13岁,就进入了弘历的藩邸,但因生性淡泊,不爱争宠,在府里如同隐形人。

乾隆都不怎么记得她,毕竟当时的藩邸,还有正福晋、侧福晋,八位格格等等,美人环绕,你不出头,自然有旁人出头。

等乾隆即位后,她同其他人一样受封,被顺带封为常在,次年又顺带晋封为贵人。

一次偶然的机会,乾隆在翻绿头牌时,忽然想起了她。于是召她侍寝,一夜恩宠,没多久,她忽然发现自己怀孕了。

等消息报给乾隆,他自然龙心大悦,毕竟这是乾隆身强体壮的象征和展示。于是,时不时的来看看她。

此时愉妃生性淡泊的性格,她的优势,开始展现。因为乾隆为帝后,朝廷的事务,纷繁复杂。后宫又为了争宠,各种花招层出不穷。

此时的乾隆,烦不胜烦,一刻不得安宁。等到愉妃处,发现这里如世外桃源,清静无为,好似寻常夫妻,她只关心自己的饮食和健康。

乾隆在这里获得了久违的宁静,在后来的日子后,越发喜欢来这里休息,等愉妃生下皇五子永琪后,一举得男,乾隆更是开心,于是晋封她为愉嫔,后又晋愉妃。

“愉”在满语里,就是温柔宁静,祥和的意思,由此可见乾隆的心意。

其实愉妃的出身并不好。他的父亲只是内务府五品员外郎,后来凭关系才能把女儿送去内务府,后来被安排给乾隆当格格。

从出身来看,愉妃能够在后宫有一席之地,的确不易。可愉妃一路走的稳稳当当,她也把这样的性格也融入了养孩子的日子里。 在教导永琪的日子,她用更多的陪伴与关爱。把永琪培养成了能文能武的好儿郎。

这样的男儿,做为父亲的乾隆,特别傲娇,等后来一件的事情的发生,让他越发喜爱永琪,甚至动了将他立为太子的念头。

有一年,乾隆带着妃子孩子们,去圆明园避暑。是夜,乾隆正在休息,谁知,宫殿突然起火,火势极大,众人束手无策。

永琪在得知阿妈乾隆困在火场,立刻在被子上浇满了凉水,然后披着被子,冲进了火场里。

他艰难前进,找到了呼救的乾隆,立刻将他背在自己身上,踉跄出了火场。刚出火场,后面的宫殿柱子,便彻底塌了。

乾隆劫后余生,看着眼前的儿子,双目渐渐通红。事后,乾隆越发喜爱永琪,甚至达到了见到客人来,就要夸赞儿子一番的地步。俗称“炫娃狂人”。

乾隆五十八年,有英国使臣马格尔尼前来谒见乾隆。

在这样外交场合,乾隆谈及了自己的所有皇子,在外国使节面前,他毫不掩饰地说:“其实,朕觉对五子永琪,更加重视,我的儿子他学习汉文、满语、蒙古语都非常娴熟,可以流利使用。他的马步、骑射及算法等事,这些功课都是很出彩的。”

而此时的愉妃并未因儿子得宠,就轻狂起来,她依旧宁静淡泊,与世无争。乾隆越发爱重她。

谁知,天不假年,永琪年纪轻轻便患上附骨疮,乾隆得知后,封儿子为和硕荣亲王,想要福泽庇护他。要知道和硕,一般都是死后追封用的,而永琪活着就享受到了。

而“荣”在满语中,是光荣显耀,荣宠万分的意思,由此可见乾隆的深意。可谁知,受封后的第二年,永琪还是撒手离世,享年25岁。

乾隆得到儿子去世,大为悲痛,愉妃更是眼泪都要流尽。可是日子总是要过,永琪生前还留下一个儿子绵亿,她得庇护他们。

后来的岁月里,愉妃把对儿子的爱意,全部倾泄在孙子绵亿的身上,同时她依旧如同之前照顾乾隆,言谈间,虽对儿子永琪颇为怀念,但平静心态,依旧温柔似水。

不过宫里50岁后的嫔妃便不侍寝了,所以,乾隆一般也就是来宫里坐坐,一起吃吃饭,聊聊天。

这个除夕夜,81岁的乾隆忽然召愉妃侍寝,的确出乎其他人的意料。不过,乾隆的确是思念儿子了,而睹人思人,愉妃是最好的选择。

愉妃前来觐见乾隆,二人一起守夜,聊过往,一起思念故去的旧人,也算各得其所。

一年后,愉妃病逝,享年80岁,乾隆身在热河,四次下旨,要以贵妃礼仪厚葬,并追封她为愉贵妃。没多久,乾隆也驾鹤归西。

想来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愉妃温柔似水的性子,让她在后期得到丈夫的宠爱与尊重。

一个人一开始拿到什么牌,并不是特别重要。是要在后期,看如何行事,才能逆风翻盘,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所谓: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”不要在意一时得失,往远了看,朝前看。

愉妃就做到了,她出生平凡,一路走到了愉贵妃,儿子有生之年,培养的也是人中龙凤,她也算是人生赢家了。

0 阅读:33

猜你喜欢

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

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

资深历史痴,十几年商海沉浮,历史总能激励、启发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