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基伟从上甘岭回来,被毛主席接见,回家后警卫员问:今天是怎么啦?
1953年,在上甘岭战役中,志愿军以其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精神,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,而秦基伟作为此战的最高统帅,也成了举国关注的一位英雄。
大家都知道,在上甘岭战役中,我们志愿军赴朝浴血奋战,舍生忘死,用自己的身体,从敌军的炮火和飞机中,重新夺回了土地,这一次,中国人民志愿军,也为新中国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每每想起这一战,秦基伟都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觉,这一战,不但是他参加过的最艰苦的一战,也是牺牲最多的一次,每每想起这些英勇牺牲的同伴,他的心就会隐隐作痛。
美国军队的范佛里特制订了一个“摊牌行动”,旨在完全歼灭朝鲜人民军和志愿军。
范佛里特很有信心,认为战争最多六天就会结束,他估计,美国军队的伤亡只有两百人。
他对自己的实力很有信心,因为他们有飞机、坦克、潜艇,而志愿军只有火炮,还并不是所有的部队都配备了火炮。
但事实比范佛里特预想的要残酷得多,他本以为最多六天就能解决的战争,却足足打了40多天,志愿军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么容易被敌人的炮火击溃。
对方以压倒性的火力优势,将300多门105 mm以上口径的火炮像是象征性地倾泻在对峙的两个山头上,将整座山头都炸得一片狼藉,炮弹与燃烧弹更是将整座山头都炸成了一片火海,浓烟四起。
在这样的攻势下,一些士兵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恐惧之中,但是在几位将军的冷静指挥下,他们很快就恢复了斗志。
司令员秦基伟在电话里斩钉截铁地对师长说:"现在整个朝鲜战场就是上甘岭在打,这是15军的光荣!我们最困难的时候,往往也是敌人更困难的时候...我们就是要和美国人比比这个狠劲凶劲!"
秦基伟很清楚,想要在枪林弹雨中生存下来,唯一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,他不顾众人的反对,命令士兵们在山体中挖掘地道。
他们很快就找到了“打斜眼,少装药,紧塞,放群炮,快速排烟”的办法,把部队藏在了大山的腹地。
喀秋莎炮发出雷鸣万钧般的轰鸣,敌机的火力如雨点般倾泻而下,我们的战士们则像孙悟空钻进了敌人的心窝里,等待着反击的机会。
当烟雾散去,满地都是尸体,战斗结束时,战场上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,一名身经百战的士兵,回想着这42天来发生的一切,他的心都碎了:"弹坑中尸横遍野,弹穴里血流如渠,通衢陷阱处处在,搬尸排伤尽收拾。"
1953年6月,第15军团总司令秦基伟奉命返回,报告抗美援朝的战况,16日,恰逢龙舟节,毛主席招待秦基伟到中南海的丰泽园,这也是他首次受到主席的单独接见。
秦基伟虽然在沙场上指挥千军万马,杀伐果决,但见到总统还是有些紧张,立刻站直了身子,行了个军礼,一举一动都很拘束。
毛主席同他握手,说道:“上甘岭打得很好。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。它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。这个奇迹是你们创造的。”
毛主席的一番话,让秦基伟轻松了不少,他坐到了毛主席的旁边,开始向他汇报战斗的具体情况。
毛主席点了一支烟,递给了秦基伟一支,秦基伟是个抽烟的人,警卫说他一天要吸两盒才能尽兴。
主席递给他一支烟,他本能地伸手去拿,但刚拿到一半,就想起自己正在向主席报告,当着主席的面抽烟,是不礼貌的,就中止了接烟的动作,同时装模作样地说:“我不会抽烟。”
毛主席没有理会他,而是点燃了一支香烟,又问了秦基伟一些关于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情况。
这一天,秦基伟过得很辛苦,因为主席正在吸烟,他一闻到这股味道,就垂涎三尺,可是回来以后,他就再也不吸烟了。
看见一个老烟民忽然戒掉烟,简直比看见他不吃东西还少见,就是警卫也觉得奇怪:“军长平时烟不离手,今天是怎么啦?”
秦基伟哈哈一笑,说道:“我在毛主席面前讲了‘不会抽烟’,怎么能够言而无信呢?”
从那以后,秦基伟就再也不抽烟了,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,就算毛主席知道了也没啥,秦基伟之后再没有抽过烟了,可见他的意志力有多么的坚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