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8年,怒目圆睁的蒋介石狠狠地扇了刘文典两个耳光,没想到,刘文典飞起一脚,就

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-04-07 15:56:38

1928年,怒目圆睁的蒋介石狠狠地扇了刘文典两个耳光,没想到,刘文典飞起一脚,就踹倒了蒋介石。 1928年的一天,蒋介石来到安徽大学视察。身为校长的刘文典被叫去谈话,原因是学校出现了学生闹事的情况。蒋介石认为身为校长的刘文典管教不力,需要好好教训一番。谈话中,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。怒目圆睁的蒋介石狠狠地扇了刘文典两个耳光,没想到,刘文典飞起一脚,就踹倒了蒋介石。蒋介石勃然大怒,下令将刘文典拘捕。 一个身材瘦弱、戴着方框眼镜、身着中山装的文弱书生,竟然敢与军阀首领蒋介石叫板,最后还全身而退,这着实让人惊讶。刘文典因此名声大噪,被称为"狂人"。 但刘文典何以成为如此桀骜不驯的"狂人"呢?这要追溯到他早年的经历。刘文典年轻时曾在日本留学,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。他博览群书,知识渊博,对学术有着极高的追求。留学生涯不仅塑造了刘文典的学术素养,也锻造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。 刘文典回国后,先后执教于多所高校,但他的言行举止常常引起争议。他对学术界的某些风气深恶痛绝,认为有些所谓的"大师"根本不配享有如此盛名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学者应当专心治学,淡泊名利,而不是沽名钓誉,哗众取宠。 正是源于对学术的极度推崇和对虚名的极度不屑,刘文典时常口出狂言,得罪了不少人。但他并不在乎,依然我行我素。 蒋介石能将他抓起来,固然有政治上的原因,但更多的是因为他看不惯刘文典的狂傲态度。在那个讲究尊卑的年代,像刘文典这样敢于直言不讳的人,无疑是异类。他们或许会被视为"狂人",但也正是这种"狂",才铸就了他们的独特性和影响力。 刘文典虽然最终被释放,从此以后,他更加坚定了追求学术的信念,也更加不屑与世俗妥协。在他心中,有一种对真理的敬畏,这种敬畏超越了对任何权势的敬畏。这或许就是他敢于成为"狂人"的底气所在。 刘文典虽然以"狂"著称,但他的狂傲并非毫无道理。在他看来,学者最重要的就是学识,而不是虚名或地位。他对许多同僚的学术水平不屑一顾,认为他们根本配不上所谓的"大师"头衔。 在刘文典眼中,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人。尽管沈从文是他的姻亲,也曾跟他学习过一段时间,但刘文典依然对其不以为然。当沈从文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时,刘文典表示强烈反对,他认为沈从文的学识远远不够格。 刘文典曾私下评价道,陈寅格的学问才配得上教授的殊荣,自己尚且望尘莫及,沈从文则连提都不配提。他还当面讥讽沈从文,质疑他跑警报的意义,言辞尖刻,毫不留情。 但刘文典对陈寅格却是另一番态度。陈寅格是当时公认的国学大师,学贯中西,满腹经纶。每当提起陈寅格,刘文典总是赞不绝口,俨然一副慕名已久的样子。 在西南联大时,刘文典曾专门拜访陈寅格,向他请教学问。两人虽为初见,却一见如故,畅谈甚欢。陈寅格对刘文典的学识和见解大加赞赏,刘文典则对陈寅格谦逊好学的态度深感钦佩。自此,二人成为忘年交,常有书信往来,互通学问。 刘文典之所以对陈寅格如此推崇,原因无他,只因陈寅格的学问和品行都令他折服。在刘文典眼中,真正的大师应当学识渊博,思维敏捷,待人谦和,这正是陈寅格给他留下的印象。相比之下,其他人的浮名虚誉就显得微不足道了。 抗战时期,刘文典曾慷慨陈词,呼吁知识分子要勇于担当,为国出力。他自己也身体力行,拒绝与日军合作,宁愿颠沛流离,也不肯出卖良知。这种浩然正气,正是源于他对学问和真理的执着追求。 晚年时,刘文典也曾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学术的冲击。他认为,学问应当面向大众,但更应保持其独立性和严肃性。学者虽可通俗,但决不能庸俗;虽可及时,但决不能媚世。这或许正是刘文典"狂"而不失"正"的真谛所在。

0 阅读:0
清风拂面剑如霜

清风拂面剑如霜

清风拂面剑如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