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643年,侯君集因谋反被判死罪,李世民哭着说:“朕本想赦免你,奈何百官不答应,你还有什么遗愿吗?”侯君集听后,跪在地上泪流满面说:“请陛下赦免臣一子替臣守丧与祭祀。” 侯君集并非出身草莽寒门,其祖父侯植曾任北周平洲刺史,算得上是官宦之后。但他早年却并未显露出与其家世相称的沉稳,反而史载其“矫饰虚诈”,好大言,耻于耕作,一心向往军旅功名。然而,正是这份不甘平庸的野心,以及他苦练的“弓马”之术,让他在隋末乱世中觅得了机遇,投身于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麾下。 当时,李世民身边猛将如云,谋臣如雨。侯君集初入秦王府,并不算最耀眼的一个。但他凭着一股悍勇之气,以及善于揣摩上意的机敏,逐渐赢得了李世民的注意。他“常侍秦王左右”,在一次次征战中积累战功,更重要的是,在决定大唐命运走向的“玄武门之变”中,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 史称“君集之策居多”,足见其不仅是冲锋陷阵的勇夫,更是参与核心密谋的关键人物。这场从龙之功,为他奠定了开国功臣的地位,也赢得了李世民非同寻常的信任。 唐朝建立,太宗登基,侯君集的人生也迎来了高光时刻。他被封为潞国公,官至左卫将军、右卫大将军,食邑数千户。太宗认为他不仅能征善战,还通晓谋略,甚至一度让他担任权力极重的吏部尚书,委以选拔天下英才的重任。此时的侯君集,可谓是圣眷正隆,权倾一时。 贞观九年(公元635年),吐谷浑侵扰大唐边境,侯君集受命随名将李靖出征。在这场战争中,他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,率领先锋部队屡破强敌,为最终大破吐谷浑立下汗马功劳。然而,也是在此期间,他性格中骄傲、贪功的一面开始显露,史载他与主帅李靖等人在军事策略上多有分歧,隐隐埋下了与其他重臣不和的种子。 真正将侯君集推向功业顶峰,却也同时将其引入命运拐点的,是贞观十三年(公元639年)开始的征讨高昌国的战争。高昌国主麴文泰勾结西突厥,阻碍丝绸之路,挑衅大唐权威。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,率领大军西征。 面对西域强国,侯君集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艺术。大军所至,所向披靡。麴文泰闻讯惊惧而亡,其子麴智盛继位后不久便开城投降。侯君集兵不血刃,轻松平灭高昌,将西域纳入大唐版图,功绩之伟,震动朝野。这无疑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。 在高昌,侯君集私自将高昌王宫中的珍宝、美女据为己有,纵容部下抢掠,侵吞战利品,严重败坏了军纪。他的不法行为很快被随军出征的御史弹劾。班师回朝后,群臣激愤,纷纷上奏要求严惩。 李世民对此极为震怒。他一向以严明治军著称,最恨将领贪赃枉法。他曾想将侯君集下狱问罪,但考虑到其灭国之功确实巨大,且是自己的心腹爱将,最终还是选择“特原其罪”,没有公开处罚。但这并不代表太宗心中没有芥蒂。他私下里严厉斥责了侯君集,并警告他不可再犯。 侯君集虽然表面上未受重罚,保住了官爵地位,但内心却产生了巨大的怨怼,他曾对张亮抱怨说:“郁郁不可活,公能反乎?当与公反耳。” 张亮将这些话张亮都告诉了李世民,李世民了解侯君集,认为他是在赌气,所以也没在意。 恰在此时,太子李承乾正因足疾、宠幸男宠、行为失德等问题,日益感受到来自魏王李泰的威胁,储位岌岌可危。内心惶恐的李承乾开始秘密联络朝臣,培植党羽,企图通过非正常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,甚至萌生了谋反的念头。 心怀怨恨、自觉被亏待的侯君集,成为了李承乾极力拉拢的对象。而侯君集,在经历了高昌风波后,心态已经失衡。他看到太子似乎有意倚重自己,又联想到自己可能因功高震主而前途受限,内心深处的野心和对现实的不满交织在一起,竟鬼迷心窍地投入了太子的阵营。 他不仅参与了太子的密谋,甚至成为了其中最为积极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之一,不断怂恿太子早日动手,或许是想通过拥立新君来获取更大的权势,以弥补自己心中的“不公”。 然而,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。贞观十七年(公元643年),太子集团的另一位成员、都督贺兰楚石(侯君集的女婿)因惧怕事泄而向朝廷告发,李承乾谋反案彻底暴露。参与密谋的一干人等,包括驸马都尉杜荷(杜如晦之子)、赵节(长广公主之子)以及侯君集等人,悉数被捕下狱。 铁证如山,侯君集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。 侯君集有灭国之功,又是秦王府的嫡系将领,李世民本想赦免他,但是谋反是大罪,百官纷纷要求将侯君集处死。 李世民没有办法,只好流着泪问侯君集有什么遗愿。 侯君集跪在地上,泪流满面,对李世民提了最后一个要求:“请陛下赦免臣一子替臣守丧与祭祀。” 李世民答应了侯君集的请求。最终,侯君集被斩首于长安东市,他的家人妻子与另一子,被流放于岭南。
公元643年,侯君集因谋反被判死罪,李世民哭着说:“朕本想赦免你,奈何百官不答应
新霖谈历史
2025-04-07 20:05:09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