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619年2月,王世充与李世民在九曲对峙时,麾下大将程咬金、秦叔宝突然向西跑出一百多步远,随后两人跳下马,对着王世充拜了拜,说:“我等自归附以来,深蒙王公厚待,本思舍命报效。然公性情多疑,好信谗言,实非我辈托付终身之良主。今日两军阵前,恕我等不能再为您效力,请就此拜别!” 说完,两人立刻跳上马,头也不回地跑去投降对面的唐军了。 在前一年的邙山大战中,瓦岗军战败,不少瓦岗军将领成为王世充的俘虏,这其中就包括程咬金、秦叔宝、裴行俨、牛进达、罗士信、吴黑闼等人。 王世充斩获颇丰,又素闻瓦岗军将领骁勇善战,因此都委以重任,给予了优厚待遇。 不过,并非所有人都被王世充的“恩宠”所迷惑。尤其是像程咬金和秦叔宝这样经历过大风大浪、阅人无数的将领,他们敏锐地观察着这位新主公的一言一行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发现,王世充虽然表面上对他们礼遇有加,但骨子里却是一个猜忌心极重的人。他常常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小事而怀疑部下,尤其是对他们这些瓦岗降将,更是明里拉拢,暗中提防。他为人狡诈多变,言语轻浮,说出的话常常转头就不算数。 更让程咬金、秦叔宝等人难以忍受的是,王世充特别喜欢赌咒发誓,动不动就指天画地,诅咒自己或他人,以此来表现自己的“诚意”或“决心”,显得既没有君主应有的气度,又缺乏基本的诚信。 一次私下相聚时,程咬金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:“依我看,这王公哪里像个逐鹿天下的英雄?他器量狭小,又爱说些虚妄之言,动不动就念咒发誓,跟个乡下做法事的老巫婆有什么区别?这样的人,怎么可能是拨乱反正、安定天下的明主?” 确实,王世充的种种表现,与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形象相去甚远。他们当初追随李密,虽然李密最终失败,但其枭雄气度和礼贤下士(至少表面上)还是有的。而眼前的王世充,却让他们感到深深的失望和不安。 接着,程咬金环视众人,说道:“我等皆是七尺男儿,岂能将身家性命托付于此等人物之手?大丈夫在世,当择明主而事。依我看,天下英雄,如今唯有关中李渊父子,颇有王者之气。李世民更是英明神武,深得人心。我们何不另寻出路,投奔大唐?” 秦叔宝闻言,深以为然地点头:“义贞此言,正合我意!王公非我托身之所,与其在此虚耗光阴,不如早日投奔明主,方不负平生所学!” 罗士信、牛进达、吴黑闼等人也纷纷表示赞同,于是大家决定寻找合适的时机,脱离王世充,投奔李唐。 不久之后,王世充为了巩固地盘,与已经占据关中、建立唐朝的李渊势力发生了直接冲突。双方兵马在洛阳附近的九曲(今河南洛阳附近)展开激战。 战场之上,旌旗蔽日,杀声震天。王世充亲自督战,将麾下兵马悉数投入。程咬金和秦叔宝,按照军令,也各自率领着归属他们指挥的兵马(其中有不少是他们从瓦岗带来的旧部),列于郑军阵中。 就在两军胶着,胜负未分之际,程咬金与秦叔宝交换了一个眼神。 只见秦叔宝猛地一勒缰绳,调转马头,对着身边的数十名心腹骑兵大喝一声:“弟兄们,随我来!” 程咬金也同时行动,招呼着自己的亲随,突然脱离了郑军本阵,向西飞驰而去。 他们并没有直接冲向唐军阵营,而是策马奔出大约百步之遥,在一个既能被王世充看见、又相对安全的位置停了下来。 随后,秦叔宝和程咬金二人,竟然同时翻身下马,整理衣甲,对着远处正在指挥作战、一脸错愕的王世充,遥遥地、恭恭敬敬地躬身下拜。 只听秦叔宝朗声喊道:“我等自归附以来,深蒙王公厚待,本思舍命报效。然公性情多疑,好信谗言,实非我辈托付终身之良主。今日两军阵前,恕我等不能再为您效力,请就此拜别!” 程咬金也跟着喊道:“王公,道不同不相为谋,俺老程去也。” 说完,两人再次一拜,随即翻身上马,毫不犹豫地带着那数十骑亲随,朝着对面唐军的阵营疾驰而去。 王世充气得脸色铁青,手指着秦、程二人远去的背影,嘴唇哆嗦着,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他想下令追击,但看看左右,唐军攻势正猛,自己的阵线尚且不稳,若分兵追击,恐怕会给唐军可乘之机。更何况,秦叔宝、程咬金皆是万夫不当之勇,真要追上去硬拼,自己这边也未必能讨到便宜,反而可能损兵折将。 权衡利弊之下,王世充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去,硬生生咽下了这口恶气,连“追击”二字都不敢下令。 而另一边,秦叔宝和程咬金等人策马奔入唐营,立刻表明了来意。唐军将士见是敌方大将阵前归降,也是又惊又喜,连忙将他们引荐给当时负责前线指挥的秦王李世民。 李世民早已听闻秦叔宝、程咬金等人在瓦岗军中的赫赫威名,对他们的勇武和才能极为欣赏。如今见他们主动来投,自然是喜出望外,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和尊重。 当场,李世民便任命秦叔宝为自己帐下的马军总管,任命程咬金为左三统军。 就这样,秦叔宝、程咬金等人,凭借着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价值的清醒认识,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,成功地从王世充的阵营中脱离,投入了未来真命天子李世民的麾下。
公元619年2月,王世充与李世民在九曲对峙时,麾下大将程咬金、秦叔宝突然向西跑出
新霖谈历史
2025-04-09 11:44:24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