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617年11月11日晚上,李密大摆酒席宴请翟让,说:“我最近获得了一张宝弓,请翟司徒鉴赏。” 翟让接过李密手中的弓,刚刚把弓拉满,即被后面的人砍翻在地,当场身亡。 李密出身显赫,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,与后来开创唐朝的李渊家族同属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层,论家世渊源,可谓根正苗红。 但与深受隋朝皇室重用、早早袭封唐国公的李渊不同,李密家族到了李密这一代,家道中落,他空有贵族血脉,凭借祖荫,仅在宫中谋得一个左仗身(皇帝侍卫)的职位。 或许正是这份不甘与傲气,让他在值勤时难以做到循规蹈矩。史载李密当值时“东张西望,表情丰富”,这番“不敬”的举止很快引起了注重威仪的隋炀帝杨广的不满。炀帝下令将这位“黑脸小伙”斥退。负责此事的将领宇文述(与李家是世交)没有直接执行命令,而是委婉地劝说李密:“贤侄天资不凡,何不凭才学取功名?宫廷宿卫琐事缠身,非雄鹰展翅之地。” 这番话点醒了李密。与其在宫廷底层忍受屈辱,不如另寻出路。他欣然辞职,从此发奋读书,立志以才学立身。著名的“牛角挂书”典故便发生于此时:他将《汉书》挂在牛角上,骑在牛背上漫游苦读,这份奇特的勤奋,恰被路过的当朝权臣、越国公杨素看到。 杨素对这位好学的贵族后裔大为赞赏,与之交谈后,更惊叹于其见识与抱负,认为他“非久居人下者”,将来必成大器。杨素不仅提携李密,更将他介绍给了自己最为器重的儿子杨玄感。两人一见如故,“倾心结交”,李密以其才智和对时局的洞察力,迅速成为杨玄感最为信任的谋主。 当时,隋炀帝好大喜功,三征高句丽失败,滥用民力,导致国内民怨沸腾,起义烽火渐成燎原之势。杨玄感身居高位,对朝政弊端和炀帝的猜忌深感不安,早已心怀异志。在李密的极力怂恿和策划下,大业九年(公元613年),杨玄感趁炀帝再次东征、国内空虚之机,于黎阳起兵反隋。 李密为杨玄感规划了上、中、下三策,力主直取辽东或西入关中。但杨玄感犹豫不决,最终选择了围攻东都洛阳的下策。由于久攻不下,隋朝援军四集,杨玄感兵败身死,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最终失败。李密作为核心谋士,侥幸逃脱,开始了亡命生涯。 走投无路的李密,最终选择投奔当时中原地区势力最大的起义军——瓦岗军。此时的瓦岗军由翟让领导,虽有上万人,但翟让本人缺乏长远战略眼光,尚不能与官军相抗衡。李密的到来,以其卓越的才智、谋略和不同于草莽的政治视野,迅速赢得了瓦岗军中许多将领的尊重和支持。他帮助瓦岗军屡败隋军,声威大震,其个人威望也日益高涨,甚至超越了首领翟让。 翟让之后让出瓦岗军首领之位,被李密拜为司徒,但他的部下却不甘心,纷纷劝翟让夺回李密手中的权力。 此外,翟让的一些做法也让李密颇为不满。李密出身高贵,又曾在隋朝任职,因此有不少前隋朝的官员前来投奔。 当时,有个隋朝的官员崔世枢来投奔李密,却被翟让抓住关了起来,还被翟让瓜分了金银细软。 有一次,翟让宴请元帅府记室邢义期,邢义期因为去晚了,被翟让当众责罚。邢义期是李密的亲信,翟让此举无疑是打了李密的脸。 李密的另一个亲信左长史房彦藻曾经受到过翟让的斥责,记恨在心,因此在李密面前说了很多翟让的坏话:要知道魏公(李密)是我一手推立的,还不知道以后怎么样呢。” 在亲信的怂恿和自身野心的驱动下,李密决定先下手为强,除掉翟让,因此设下了“鸿门宴”。 公元617年11月11日晚上,李密大摆酒席宴请翟让,翟让带着一众妻亲信应邀赴宴。 期间,李密拿出一张弓,对翟让说:“我最近获得了一张宝弓,请翟司徒鉴赏。” 翟让没多想,接过李密手中的弓,刚刚把弓拉满,即被站在身后的蔡建德砍翻在地,当场身亡,同时被杀死的还有翟让的哥哥翟弘、侄子翟摩侯,以及亲信部将王儒信。 徐世勣在另一个房间吃酒,听到动静后,撒腿就跑,刚到门口就被守门的士兵砍伤脖子,当场昏倒,王伯当大喝制止,救下王伯当。 翟让的另一位亲信大将单雄信,吓得当场跪倒在地,乞求饶命,房彦藻劝说李密一并除掉单雄信,以绝后患,但李密没有听,扶起单雄信,命其依旧统领本部兵马,以示安慰,瓦岗军又恢复昔日安定。 公元618年,瓦岗军在与宇文化及的军队作战并获胜后,自身也损失惨重,疲惫不堪。此时,王世充趁机发动进攻。李密不顾部下休整的建议,仓促迎战,结果在偃师决战中遭遇惨败,曾经盛极一时的瓦岗军土崩瓦解。 李密权衡再三,带着王伯当合率残部西逃,归降了已在关中称帝的唐高祖李渊。李渊念其才名与家世,对其礼遇有加,封为邢国公,甚至将表妹独孤氏嫁与他。 仅仅几个月后,李渊任命李密为光禄卿,并派他前往山东安抚旧部。李密却认为这是李渊要剥夺他兵权的借口,疑惧之下,行至桃林县时,竟悍然杀死了随行的唐朝官员,收集残部,企图再次起兵,东山再起。 李渊迅速派遣猛将盛彦师率军追剿。在熊耳山南,势单力薄的李密被唐军伏击,当场被斩杀,时年三十七岁。
公元617年11月11日晚上,李密大摆酒席宴请翟让,说:“我最近获得了一张宝弓,
新霖谈历史
2025-04-07 21:04:57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