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0年,张作霖外出赴宴,却被家门口的小卫兵给拦住,张作霖斥责道:“我是张作霖,快开门,否则老子崩了你!”卫兵比他还横:“你就是张作霖亲爹,也得滚蛋!” 在中国近代史上,张作霖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。他出生在1875年的辽宁海城县,家境贫寒,父亲是一个普通的马车夫。 为了活命,年轻时的张作霖不得不加入当地的土匪队伍。他很快就在土匪队伍中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能力,逐渐成为一支小股土匪的头目。 那个年代的东北,土匪横行,民不聊生。清朝政府为了稳定地方治安,开始对东北地区的土匪实行招安政策。 1898年,张作霖看准时机,带领手下投靠了清朝将领曹廷章。这一步选择,让他从此走上了正途,也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。 进入清军后的张作霖,表现出色。他先是在吉林新军中担任排长,后来又升任连长。 1905年,张作霖因为剿匪有功,被提拔为统带。在军队中,他展现出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全国陷入动荡。张作霖敏锐地判断形势,及时投靠了新成立的民国政府。 1912年,袁世凯登上总统宝座。张作霖抓住机会,通过各种方式向袁世凯表忠心,很快得到重用。 在袁世凯的支持下,张作霖的势力不断扩大。他先是控制了奉天,接着又将势力扩展到吉林和黑龙江。 1916年袁世凯死后,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。张作霖抓住这个历史机遇,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。 他通过招兵买马,不断扩充部队规模。同时,他也十分注重军队的现代化建设,购买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。 为了巩固统治,张作霖还积极发展东北的经济。他修建铁路,开办工厂,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。 到了1920年,张作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"东北王"。他的势力范围包括奉天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。 在军事上,张作霖拥有二十多万人的部队。这支部队装备精良,训练有素,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。 在政治上,张作霖担任东三省巡阅使,掌握着东北地区的最高军政大权。他不仅与日本保持着微妙的关系,还与其他军阀势力展开合纵连横。 1920年的东北,张作霖的统治已经达到了顶峰。他主政东三省,手握重兵,可谓权倾一方。 这一年的某个晚上,张作霖要外出赴一个重要的宴会。这场宴会关系到东北的军事布局,所以他选择低调出行。 当时的东北形势复杂,各方势力暗中较劲。即便是在自己的地盘上,张作霖也始终保持着警惕。 为了避人耳目,张作霖特意换上了一身普通的便装。他打算从大帅府的后门悄悄离开。 按照规定,大帅府的守卫必须严格检查每一个进出的人。这是张作霖亲自定下的军令。 当天晚上执勤的是一名年轻的士兵。这名士兵是新调来的,从未见过张作霖的真面目。 当张作霖来到后门时,这名士兵立即上前拦住了他。按照军规,任何人出入大帅府都必须出示证件。 张作霖没想到会遇到这种情况,他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。但是这名士兵并不相信。 双方的对话很快变得紧张起来。张作霖威胁说要惩罚这个不知好歹的士兵,士兵却毫不退让。 这个年轻的士兵甚至举起了枪,表示就算来的是张作霖的父亲,没有证件也不能进入大帅府。 僵持之际,枪声惊动了府内的其他守卫。几名军官闻声赶来,一眼认出了张作霖。 这些军官立即向张作霖解释情况,原来这名士兵是最近从东北其他地方调来的新兵。由于从未见过张作霖本人,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误会。 这场风波最终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结束。张作霖并没有因为被拦而大发雷霆。 相反,他对这名士兵的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这个年轻人敢于坚持原则,即使面对最高长官也毫不退缩。 在张作霖看来,军队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严守纪律、不畏权势的士兵。这正是他一直在努力培养的军队作风。 这个士兵的行为,恰恰证明了张作霖的军队管理是成功的。即便是最基层的士兵,也能够坚持军纪。 这件事很快在军营中传开。许多人都以为这个士兵要倒大霉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 这个较量虽然短暂,却充分展现了张作霖军队的纪律性。从最高统帅到普通士兵,都必须遵守军规。 这也反映出张作霖治军的一个重要原则:军令如山,不论身份高低,都要严格遵守。这种严明的军纪,正是他能够掌控大军的关键所在。 在这起事件结束后,张作霖立即下令重赏这名尽职的卫兵。他不仅给予卫兵丰厚的物质奖励,还破格提拔他为军官。 这个决定在整个东北军中引起了很大反响。许多人开始明白,在张作霖的军队中,只要认真执行军纪,就有机会得到提拔。 张作霖的这种管理方式,与其他军阀有着明显的区别。他不仅重视军纪,更注重发掘和培养基层人才。 在当时的军阀势力中,张作霖的部队纪律性是出了名的。他经常强调,军队就是要有铁的纪律。
1920年,张作霖外出赴宴,却被家门口的小卫兵给拦住,张作霖斥责道:“我是张作霖
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
2025-04-11 14:06:46
0
阅读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