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1年,内蒙一男子在钓鱼时捡到一块金牌,鉴定为文物,需要上缴。男子称择日上缴,然而等到专家满怀期待上门时,竟发现男子已经把金牌融掉,给妻子左右腕各戴了金手镯,份量惊人,专家血压骤升。 1991年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,有个小村庄,住着一位叫高斌的村民。他日子过得普普通通,没啥特别爱好,就喜欢钓鱼。那年夏天,他照常去水池边晃悠,结果发现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子,上面刻着看不懂的图案和文字,拿在手里沉甸甸的。高斌心里合计,这玩意儿肯定不简单,带回家跟妻子一合计,决定拿去县城博物馆找专家看看。 专家接过牌子,研究了几天,得出结论:这是辽代的金牌,历史价值极高,属于国家文物,按法律必须上缴。高斌一听,心凉了半截。他本来还指望这东西能换点钱,改善一下家里拮据的生活,谁知一分钱没捞着,还得白送出去。专家态度很严肃,说文物是国家的,不是谁捡到就归谁的。高斌表面上点头说好,心里却开始打起了小算盘。 没几天,高斌找了个当地的铁匠,把金牌扔进炉子,熔成金水,打成了两只粗实的手镯,给妻子戴上。他想着,这金子好歹是自己捡的,熔了做手镯,总比白白交出去强,至少家里还能留点值钱东西。妻子戴上手镯,高兴得不行,走哪儿都显摆,高斌也觉得自己这招挺聪明。 可这事哪能瞒得住?专家过了几天上门,满心欢喜准备接收文物,结果一进院子,就看到高斌妻子手腕上那两只晃眼的金手镯。专家脸都绿了,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,问金牌在哪儿。高斌倒挺坦然,指着手镯说,已经熔了,打成这个了。专家气得手直发抖,这块承载千年历史的文物,就这么没了,成了两只手镯,他们心里那个窝火啊,血压估计都飙到天上去了。 这事很快传开了,文物保护部门和当地警方立马介入调查。查清楚后,确认高斌私自熔毁金牌,违反了文物保护法,得受处罚。高斌一开始还不服,说东西是他捡的,咋处理是他自己的事。可工作人员把法律条文摆出来,又苦口婆心解释了一通,说文物不是普通东西,它的价值不在金子本身,而在历史和文化上。高斌听完,慢慢没话说了,最后低头认错。 按法律,高斌被罚了款,还得赔偿金牌的价值。这对他家来说,简直是雪上加霜。家里本来就没啥钱,这下更是砸锅卖铁也填不上窟窿。村里人听说后,议论得热火朝天,有人说他脑子进水,好好的文物不值钱啊?有人说他贪心,捡到宝还想占为己有,反正都觉得他这回是搬石头砸自己脚。高斌后来再去钓鱼,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,明白了有些东西不是自己的,捡到也留不住。 这事上了报纸,闹得挺大,社会上也掀起了一波讨论。大家一边骂高斌没眼光,一边也在想,这种事咋老是发生。有人提出,光靠罚不行,得让大家打心底里明白文物的重要性。那时候,文物保护的意识还不强,尤其在农村,很多人觉得捡到就是自己的,私自毁了、卖了的案例不少。高斌这事算是撞枪口上了,成了个典型的反面教材。 从法律上看,文物保护法写得明明白白,地下出土的文物归国家,个人不能私占,更不能毁坏。高斌的行为是实打实违法,处罚一点不冤。但这也让人看到,当时文物保护宣传做得不够,特别是偏远地方,老百姓压根不知道这些规矩。高斌不是啥坏人,就是普通村民,没文化,眼皮子浅,觉得金子到手了不弄点实惠可惜了。 高斌妻子在这事里也有份。她对手镯的喜欢,变相推了高斌一把。她戴着那两只手镯在村里晃悠,起初还挺得意,别人投来羡慕的眼神。可真相出来后,那些眼神全变成了嘲笑和指责。手镯最后被没收,送到博物馆当证据展出,成了个教训人的物件。她估计也没想到,显摆没两天就成了笑话。 专家们事后也反思了。他们觉得,光靠法律震慑不够,得让老百姓明白为啥要护着这些老物件。他们开始在当地搞讲座、发传单,普及文物知识,想从根上解决问题。其实,高斌这事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,那时候很多人对文物的概念就停留在“值钱”上,根本不懂背后的意义。 处罚过后,高斌日子慢慢平静下来。他不再去那个水池钓鱼,怕触景生情,就在家帮妻子干点活。这事在村里传了好久,成了大家闲聊的话题。每次有人提起来,高斌就叹气,说早知道就不该动那心思。他这辈子算是吃了教训,也给别人敲了警钟。
1991年,内蒙一男子在钓鱼时捡到一块金牌,鉴定为文物,需要上缴。男子称择日上缴
历史有小狼
2025-04-11 18:20:33
0
阅读: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