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1年底,“瓦尔特”、“吉斯”和“阿滋拉”在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片场拍摄的

历史有小狼 2025-04-12 20:20:59

1971年底,“瓦尔特”、“吉斯”和“阿滋拉”在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片场拍摄的间隙切磋表演技艺。 1971年底,南斯拉夫萨拉热窝郊外的片场,空气里透着冬天的冷冽,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的拍摄正紧锣密鼓地进行。这部电影后来不仅成了南斯拉夫的骄傲,还漂洋过海打动了中国观众的心。核心人物是三位主演:韦利米尔·巴塔·日沃伊诺维奇、留比沙·萨马季奇和娜达·斯帕索耶维奇。他们仨在拍摄间隙没闲着,凑一块儿琢磨怎么把角色演得更出彩。那时候没啥高科技设备,全靠演员自己抠细节,拼实力。 先说韦利米尔·巴塔·日沃伊诺维奇,他演的瓦尔特是片里的灵魂,一个游击队领袖,智勇双全。他觉得光靠念台词不行,得用眼神和动作把角色的威严和智慧撑起来。每次讨论,他都特别认真,强调表演得有层次,不能浮于表面。留比沙·萨马季奇演吉斯,一个忠心耿耿的游击队员,对瓦尔特佩服得五体投地,对敌人恨得牙痒痒。他琢磨的是怎么把这份情感演得自然,不生硬。娜达·斯帕索耶维奇演的阿滋拉(米尔娜)更复杂,她表面上是游击队一员,其实身份有猫腻,得在表演里埋线索,又不能露馅儿,太考验功力了。 那天的片场,他们仨坐一块儿,手里拿着剧本,聊得热火朝天。日沃伊诺维奇提出,瓦尔特得靠肢体语言说话,比如转身的节奏、眼神的深浅,都得拿捏到位。萨马季奇接着说,吉斯的忠诚不是喊出来的,得从细微处流露,比如语气里的急切、手势里的坚定。斯帕索耶维奇则分享,她演米尔娜时得克制,不能太外放,但又得让观众感觉到不对劲,留点悬念。他们一边聊,一边试着演了几段,互相挑毛病,调整思路。这过程虽然辛苦,但也让彼此对角色理解更深了。 这部电影讲的是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故事,背景是二战时期。瓦尔特是个神秘的游击队领袖,敌人抓不到他,最后才发现“瓦尔特”不是一个人,而是整个城市的象征。吉斯是他的得力助手,负责执行任务,阿滋拉则在剧情里起关键转折作用。1972年电影上映后,反响炸裂,尤其是那句“看,这个城市,他,就是瓦尔特”,配上主题曲《不朽》,直接把观众的情绪推到顶点。 拍这部电影的时候,南斯拉夫还是铁托领导下的统一国家,社会氛围比较稳定,电影里那种团结抗敌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的心态。不过,铁托1980年去世后,南斯拉夫就开始乱了,最终分裂成六个国家。这部电影就像个时间胶囊,留住了那段历史的影子。演员们在片场的那股认真劲儿,也让人感慨那时候拍戏的纯粹。 三位演员的命运也挺唏嘘。韦利米尔·巴塔·日沃伊诺维奇演完瓦尔特后,事业一直很稳,他喜欢站在片场中央指挥调度,特别有存在感。直到2016年去世,享年83岁,他留下了不少经典角色。留比沙·萨马季奇晚年转去做制片,和儿子合作拍了好几部片子,2017年去世,享年80岁,算得上寿终正寝。娜达·斯帕索耶维奇最可惜,1980年就因病去世了,才40岁,她在片场认真对词的样子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遗憾。 那次片场切磋,对电影的影响是实打实的。他们仨的讨论直接提升了表演质量,尤其是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特别强。瓦尔特的沉稳、吉斯的热血、阿滋拉的隐秘,三个人性格迥异却又互相衬托,剧情推进得特别顺。观众看完能记住的不只是故事,还有这仨人演活了的人物。这种默契不是随便就能有的,全靠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。 再说说电影本身,它在中国的传播也很神奇。80年代中央电视台播了好多次,主题曲《不朽》简直成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很多人小时候看不懂南斯拉夫的历史背景,但都被那种抗争精神感染了。片子里没啥花哨特效,全靠演员撑场,剧情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。这种老电影的魅力,现在的商业片很难复制。

0 阅读:33

猜你喜欢

历史有小狼

历史有小狼

感谢大家的关注